益方之言70,深圳“圳”字之谜——益阳话中的独特发音之旅

益方之言70,深圳“圳”字之谜——益阳话中的独特发音之旅"/

我们来探讨一下“圳”字在深圳和益阳的用法及读音差异。
“圳” (zhèn) 这个字,其标准普通话读音是第四声 (去声)。然而,在特定的地域,尤其是广东省和湖南省的一些地方,这个字有着不同的读音和用法。
"深圳的“圳”"
1. "用法":深圳的名称就包含了“圳”字(深圳市)。这个字在这里是地名的一部分,是深圳的代表性文字之一。 2. "读音":在深圳及其周边的粤语(广东话)地区,“圳”字的读音通常被读作 "[t͡sʰən55]"(粤语白话文音标,声调是高阴入声,大致对应普通话的“阴平”或类似短促的收尾感)。这个读音与普通话的“真” (zhēn) 或“震” (zhèn) 都有所不同。这也是深圳话(属于粤语的一种)区别于普通话的一个显著特征。
"益阳的“圳”"
1. "用法":益阳话中也使用“圳”字。虽然益阳话属于湘语(湖南话),与粤语(广东话)在语言学上分属不同大区,但“圳”字也出现在益阳的地名或日常用语中。 2. "读音":根据您提供的信息,“益阳话也用‘圳’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凼·凵·圳

益阳方言不用“坑”,而用“凼”,或写为“氹”,读第三声,原意是小水坑。过去,农家房屋前面常有将生活垃圾沤肥的水坑,称“热水凼”“粪凼”。周立波《山乡巨变》:“我看见他屋门前的热水凼子里倒一堆烟蒂。他佃一个五斗丘,每年作五个凼子,沤十担大粪,二十担草皮,年年一样,不多也不少。”

粤语有氹仔、路氹等地名。清·徐珂《清稗类钞》:“‘凼’,音泔,蓄水为池也。‘圳’,音浸,通水之道也。”重庆奉节县有“长凼乡”。可见湘方言、粤语、四川话都有“凼/氹”。

凵(kǎn),《说文·凵部》:“凵,张口也。象形。”一说为“坎”的古字。《正字通》:“魏校曰:凵,受物之器。象地体承载形,虚中者,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凵,作为汉字构件,大家见得多,而作为单独的字普通话已经不用了,但在南方方言里还有。

凵,在益阳话里读一声,有两种用法:一是当“坎”用。《说文》:“坎,陷也。”凡是地势上低一级的都叫“凵”,如田凵(子),指田塍与田构成的地势;沟凵,指水沟边的地势。二是地上的凹形坑,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有意挖成的。如前面讲的热水凼(子),也叫热水凵(子)。当时集体挖的那种大的粪池,既叫粪池(子),也叫粪凵(子)。建房子时,挖的处理石灰的池子,也叫石灰凵(子)。后一种用法说明益阳话确实保留了“凵”作为单字的古用法。

益阳方言中也有“圳(甽)”,读jún,表示水沟、水渠。如今很少单独用,但保留在“圳沟”一词里。

杨树达《长沙方言考》:“《吕氏春秋》: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汉书·刘向传》云:忠臣虽在甽亩,犹不忘君。颜注:甽,田中之沟也。今长沙乡间谓田间沟曰甽,读去声。”花鼓戏《刘海砍樵》中有:“下圳捉泥鳅。”

连横《雅言》说,闽台语也是读“圳”为“浚”。普通话规范后,“圳”才读zhèn。

“深圳”之名是客家人起的。如今的深圳河,过去在旁边的客家居民眼里不过是一条深一点的水沟。与“圳”相关的是“塍(chéng,益阳音lén)”,“圳”是田间的水沟;“塍”是田间的土埂。

周立波《山乡巨变》有“越口”一词:“‘这里是越口,小心。’碰到路上一个搭着麻石的越口,中学生站住,把火把放低,照着邓秀梅走过麻石,才又往前走。”

指田与田之间,或水渠与田之间相通的流水的缺口的“yuè口”,其中的“yuè”的含义是缺,比如“碗月了”,就是“碗缺了”,与横越无关。苏轼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圆的时候少,而缺的时候多,因而,以“缺”作为月的特征来名流水的口子,应是方言的本意。因此,这个词应写为“月口”,而不是“越口”。

(感谢唐宋轩宋喜梅女士对本期视频场地、字幕的支持)

主讲人简介:

谢国芳,益阳沅江人,益阳日报社高级编辑、益阳市首届优秀社科专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其方言研究专著《益阳方言寻根说字》为益阳市社科重点项目,获益阳市社科成果特等奖、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奖。

策划:邢玲

执行:杨玉菡

制作: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

发布于 2025-07-30 14:57
收藏
1
上一篇:历史选择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辉煌之路,绝非偶然 下一篇:揭秘!从罗湖小水沟到国际都市的蜕变,“圳”字背后的深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