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这些知识你了解吗?揭秘雨水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今日雨水,这些知识你了解吗?揭秘雨水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每年的2月18日至20日之间。它标志着严寒渐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开始增多,这也是万物复苏的开始。
关于雨水节气,有以下一些知识:
1. "名称含义":节气的名称“雨水”直接点明了这个时期的主要气候特征——降雨开始增多。虽然此时降水尚未成气候,但雨水逐渐增多,是冰雪消融、春雨滋润的开始。
2. "气候特点": "气温回升":虽然可能仍有寒潮,但整体气温呈上升趋势。 "降水增多":进入雨水节气,降水逐渐增多,形式以小雨、毛毛细雨为主,有时也会出现雨夹雪或小雪。 "“倒春寒”":由于气温回升不稳定,雨水节气前后常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即气温短暂下降,甚至可能出现霜冻,需要注意防寒。
3. "农事活动":雨水时节,气温逐渐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农民开始进行一些重要的农事活动: "备耕":检查农具,准备种子、肥料等。 "祭祀":一些地区有“雨水节拜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保佑。 "“拉纤”":部分地区有在雨水时节用人力拉船

相关内容: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时节,东风送暖,大地回春,万物开始萌动,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正式到了。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雨水三候

一候,獭祭鱼: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二候,候雁北: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雨水养生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湿度逐渐升高,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最简单的健脾祛湿的办法便是食疗,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我们可以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小米、芡实、胡萝卜、莴笋、扁豆等。

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容易上火,平时要多喝水,尽量选择喝温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

每年早春季节,气温逐渐回升过程中,时常会突然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而出现剧烈降温,给人以强烈的寒意,感觉又像回到了冬天,俗称“倒春寒”。

此时天气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慢动作运动。

春天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春季提倡晚睡早起。倒春寒这种冷暖空气相互交换的天气变化,有利于各种细菌、病菌的繁殖,而且春天风多且大,人体吸入细菌、病菌的几率也增大。《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中医提倡“春捂秋冻”,春捂提倡上薄下厚,不要因为天气转暖就马上脱掉冬服。因为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所以穿着轻便的衣物可以方便增减衣物,在感觉到热的时候上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是为雨水。春日的雨极其珍贵,于乍暖还寒之际,随风潜入人间,使枯木得以逢春,种子得以发芽,故而有“春雨至,万物生”之说。鸿雁归来,大地春回,花草繁盛,万物复苏。相较于立春,雨水带来的春天气息似乎更为浓厚。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

发布于 2025-07-29 06:57
收藏
1
上一篇:千城百县看中国|二十四节气,雨水时节的变迁与魅力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之雨水,春意盎然,润泽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