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小课堂】探寻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术魅力

【非遗文化小课堂】探寻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术魅力"/

我们来一起走进【非遗文化小课堂】,学习一下 "手工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
"【非遗文化小课堂】"
"本期主题:手工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非遗文化小课堂。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件充满苗族风情的传统乐器——芦笙,并了解它的制作技艺。"
"一、 什么是芦笙?"
芦笙(Miao: Hluangx)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通常由笙管(吹管部分)和笙斗(共鸣筒部分)组成。
"笙管":数量不一,常见的有五、七、九、十一甚至十三根,每根笙管上都装有铜制簧片。吹奏者通过吹气,使簧片振动,从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笙斗":是芦笙的“身体”,用来共鸣笙管发出的声音。笙斗通常由坚硬的木材(如楠木、竹子等)雕刻而成,形状各异,有的像塔、有的像瓶、有的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非常壮观。
芦笙的音色高亢嘹亮,富有穿透力,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是苗族歌舞、祭祀、节日庆典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二、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有何

相关内容: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非遗文化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3。

FEIYI

历史渊源

非遗文化

《苗族简史》记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

戴进权《苗族芦笙的起源浅析》,则从苗族日常习作的历史演变,从苗族风俗、语言、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研究。芦笙源于禾杆笛,后逐步演变而来。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FEIYI

工艺特征

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其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够使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每组5—7支芦笙合奏,也符合和声学原理。

苗族芦笙由吹管、音斗、笙管和簧片等各个不同的部位所组成。这些构件主要是用芦笙竹(苗族地区的汉语方言中有的亦称之为“苦竹”)、无结逢的杉木树心和经过加工后的钢片等制成。


非遗文化

FEIYI

工艺流程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有几十道工序,制作艺人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一般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芒筒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通常一套八支芒筒芦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

FEIYI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乐舞文化:芦笙作为作乐乐器,最先开始赋予其奏乐功能,致使形成独特的乐舞文化。芦笙舞蹈成为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舞蹈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祭祀文化:芦笙在苗族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以音代言的工具,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都能够见到芦笙,通过芦笙营造庄重而肃穆的氛围。除了一般的祭祀活动,苗族还在祭祖活动中也使用芦笙,在芦笙下跳舞,唱苗歌,表达怀念先祖的思想感情

婚恋文化:芦笙不仅是苗族人民的娱乐工具,同时也是男女传达爱慕之情的纽带。芦笙发展到现在,婚恋文化仍在发展。当前,较为流行的是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芦笙举办盛会,在盛会期间,青年男女都会盛装出行。经过长期的发展,芦笙的音调与所表达的语言内容融合为一体, 当吹奏出固定曲调模式时,人们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导致在苗族形成一种奇趣的文化现象一一芦笙“语” 。

表演文化:芦笙作为一种集歌、舞及乐为一体的文化形态,经过长期发展,人们根据芦笙舞曲,举办坡会。近几年,政府己开始对芦笙文化加以重视、保护及利用,通过利用芦笙文化来举办民族节庆,进而提高其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END

来源:路北区文化馆

发布于 2025-07-28 19:44
收藏
1
上一篇:贵州凯里,欢腾芦笙舞步,共庆新春佳节 下一篇:火遍全网的“村BA”,篮球盛宴中的乡村狂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