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分神作!追番破百万的国创硬科幻巨制黑门导演揭秘手记 | 极客电影电台

8.3分神作!追番破百万的国创硬科幻巨制黑门导演揭秘手记

这是一个关于《黑门》导演手记的标题,信息点很清晰。我们可以把它拆解和分析一下:
1. "核心内容":这是一篇《黑门》的导演手记。 2. "作品定位": "国创":强调这是中国原创的动画作品。 "硬科幻":明确了作品的类型和风格,意味着注重科学设定、逻辑和世界观构建。 3. "作品成就/热度": "8.3分":给出了作品在主流评分平台(如Bilibili)上的分数,表明获得了观众一定的认可。 "追番破百万":指追看《黑门》番剧(更新集数或相关内容)的用户数量突破了百万级别,显示了其较高的网络热度。 4. "发布平台/形式":通过“极客电影电台”这个平台发布,暗示内容可能带有一定的深度分析、行业视角,或者面向对科技、科幻、电影制作感兴趣的听众/读者。
"总结来说,这个标题吸引人的点在于:"
"高人气作品":“追番破百万”是关键噱头,表明作品受欢迎。 "特定类型佳作":“国创硬科幻”结合了国漫崛起和硬核科幻爱好者两个群体。 "幕后揭秘":“导演手记”提供了了解创作过程、理念、挑战

相关内容:


一部原创的国产硬科幻动画,在B站上线后就冲到9.8分,某瓣口碑8.3分,连续几周蝉联“华语剧周榜”前三。


这是《黑门》带给我们的惊喜。



虽说脑宇宙、脑机服、机器外骨骼等硬科幻概念提高了观剧门槛,但不少观众还是对其脑洞大开、逻辑严密的设定惊叹不已!


(传送门 >>外骨骼,脑宇宙,蜂群症...看过《黑门》才知道科幻国创能多硬


这样一部具有中国审美的硬科幻动画是怎么诞生的?


故事中个性十足的角色灵感从何而来?角色们意味深长的名字都有哪些内涵?


这些独特甚至略显怪诞的视觉概念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如何在动画形式中凸显现实主义质感?


......


为探求答案,我们到《黑门》导演兼编剧徐一超,以及资深影视行业人王双,对剧集的整个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度揭秘。


希望这段长达半小时的深度音频内容,能为对《黑门》感兴趣、关注中国科幻影视创作的你,提供一些不一样的灵感。


▼ 点击听音频 ▼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577696729


主播


嘉宾


节目精彩看点

01:34 《黑门》故事回顾

02:22 导演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05:00 令人印象深刻的观众评论

06:35 为什么是“硬科幻”?

07:38 “拼图式”悬疑叙事风格,观众会不会“看不懂”?

09:51 《黑门》的角色塑造(这段内容非常动人~)

18:10 为什么将现实主义风格注入科幻动画?

19:39 标志性视觉概念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22:58 团队如何把原创意图执行到位?

24:22 如何在故事中融入“中国味道”?

25:45 过耳不忘的独特配乐

27:40 《黑门》第二季提前揭秘

28:38 尾声



【以下文字节选自播客中导演谈话内容】


│本以为没人看,结果太惊喜!


严格意义上来说,《黑门》是我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作品,它就像我的孩子。


最初以为会没人看——毕竟,硬科幻题材外加悬疑属性,让我们对播放、评分没抱太大期望。


然而,自今年7月29号上线,《黑门》口碑相当不错,播放量已近3000万,追番数破百万。偏小众的题材能得到如此青睐,这带给我出乎预料的惊喜。


△ 《黑门》第一季阶段性战报


│拍出一部像《黑客帝国》那样的作品


小时候看《黑客帝国》,对未来最大的幻想就是计算机网络。那时候互联网普及率还不高,但那部作品拍出了未来可能的样子。


那时候我就在想,还有什么尖端的技术、设备可代替当时的互联网?于是我想到脑机系统可能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所以就把脑机系统当做《黑门》的题材。


《黑门》故事背景发生在30多年后的中国北方,主要讲述人类在探索脑机系统后发现了一些超越以往认知的事物与问题。



历史剧探讨的是人类过去的行为,年代剧聚焦当下的生活日常,而科幻是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探讨了人的行为与社会发展。我想借《黑门》的故事,对未来做出一种预想,同时探究人类为什么要思考、如何思考。


│拼图式悬疑叙事,把解读权交给观众


我愿意在一个镜头里增加很多信息,供观众解读。


拼图式叙事中存在的留白,会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当观众把故事中的细节在脑海里连接起来,这比别人塞给你某种解读更有意思。


如果所有人看完一部作品,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结果,我会觉得这样的作品也许只有80分;即使部分观众会觉得这一叙事方式稍显晦涩,只要能让大家产生更多思考,我觉得就会更有趣。


│一体两面:郎宁的努力与图毅的天赋异禀


角色塑造上,我写了丰富的人物小传,观众在剧中可能只看到了角色的冰山一角。


郎宁是个悲情角色。他没什么天赋,但很努力,总是跟自己较劲。牺牲、付出是他的精神内核,这让他显得更加真实。


图毅很有天赋,但由于个体命运、成长环境比较糟糕,没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 郎宁(左)、图毅(右)


二者更像是一体两面:有天赋,固然是件好事;没有天赋,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得很好。


│两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阿曼、古丽父女俩,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多年前,我爷爷在中科院的高能物理所从事对撞机研究,我经常看到一个搞科研工作的维吾尔族老先生,他有个女儿就叫古丽娅(音)。


片中的角色很多都源自我的记忆,都是我发心的创作。



阿曼这一代人更像是开拓者:虽然他们做了很多出格的事,但正因这份牺牲,他们走到今天,为下一代人提供了天然的红利。


有些问题只靠一代人无法解决,这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精神,不断开拓。有些“大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去攻克的。


│角色名暗藏玄机


我愿意在角色名字里放很多有趣的东西,所有角色的名字都是有深意的:


郎宁像一只安静的狼,愤怒、暴躁的性格装点了他的狼性。



阿曼努尔是平安、曙光的意思。剧中,奔跑的阿曼,迎着楼道里的光。他就像一束曙光,去照亮别人。曙光既像是他绽放出来的光,又像是他的翅膀。



袁致仁代表进化本身。同时,他也是个善良的人,至仁至义。


│“中国味道”增添现实主义质感


科学幻想的前提是,要让观众先相信它是真的。所有的信念源自你对每个镜头、每个角色的打磨。


我们选择了一个近未来的中国,并加了许多中国元素,尽可能让观众觉得这是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事。


比如白洋市的建筑,我们融入了新、老城区两种建筑风格;甚至剧中的汽车都是“普桑”,我觉得未来开汽油车是一个很奢侈的行为。


△ 《黑门》城区街道


△ 剧中出现的食物枣花酥


相信在未来,我们也能建立起一种比肩好莱坞的、成体系的现代中国科幻视觉风格。


│创意“洁癖”:不要现成的,要原创


我尽可能从发心的角度,进行《黑门》的美术设计。创作时,需要所有东西都发自内心。它不是你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故事逻辑结构推演出来的。


我对这件原创脑机服是挺满意的,我们在设计脑机服的时候,也想过做一些非常华丽的、极具科技感的商业设计,但我觉得那些东西可能缺少一些灵魂。


△ “脑机服”示意


│我的团队,相信我


创作时,我会给大家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让每个参与创作的人在我所标定的圈子内发挥自己的才能。


相比于让大家了解这个故事,我更希望让团队来了解我,相信我。


│跟着观众的情绪创作音乐


当你听到这些音乐的时候,它并不是跟着主角的情绪在走,而是跟着我希望观众现有的情绪去走的。



我特别希望观众能够在一个足够大的屏幕和足够好的声音环境里去看《黑门》,否则很多细节会被手机的声音和画面所限制。


│《黑门》第二季,会换主角?


我们可能会换主角,会有几个新的角色要加进来。


同时,《黑门》绝不会强行让角色领盒饭。虽然生死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冲击力,但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用如此直白的形式去处理复杂的情绪。


│导演寄语

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有关联的。


或许有人说你“张口人类、闭口未来”的,会不会显得太空洞?


问题是,每天发生的事情都与你我有关系。

如果能通过影视作品开阔观众的认知,让大家在思考的同时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就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

- END -

发布于 2025-07-28 16:42
收藏
1
上一篇:紫禁城东华门门钉之谜,八纵九横72颗,竟少9颗,究竟有何玄机? 下一篇:国产科幻动画新锐崛起!播出2集口碑爆棚,好评度远超独行月球,不输灵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