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待久了都知道,市民行山“有瘾”。不明就里的人就纳闷,香港人咋就这么爱往山上跑?等等!寸土寸金的香港有这么多山可爬?(香港的城市景观,靠近标志性的狮子山)▼

实际上,只有高楼林立、时髦商场,是我们对香港的一大误解。香港有两个“森林”。游客在都市“森林”中流连忘返,见惯了打折、免疫了“血拼”的本埠居民,则三不五时去“行山”。(香港狮子山航拍)▼

这是个粤语词汇,读“haang saan”。(香港飞鹅山观景台)▼

“行山”不是香港特有的活动,却是香港独有的说法。它像爬山,但又不止以登顶为目的,比爬山多了几分悠然;似漫步远足,但节奏更紧凑,比漫步目的明确。(在狮子山看到的地平线)▼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里描述郊游场景的句子用来形容“行山”,再为贴切不过。(狮子山的壮丽景色)▼

要“行山”,也得有山可“行”。(香港大帽山郊野公园)▼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香港是个大都会,也是个大公园。(香港维多利亚港大帽山的照明帐篷)▼

11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0%是密林、郊野和山地。城在山中,海傍山岛,自然咫尺可及。展脚就能从摩天大楼走进天然氧吧,是很多人舍不得离开香港的理由。(香港大帽山)▼

台湾作家刘克襄是“行山”的骨灰级玩家,他专门写了本书《四分之三的香港》,记录每一条山径、每一片密林、每一个村庄。书的封面写道:▼

他在书中介绍,香港的山不高,海拔最高的大帽山也不过海拔957米,第二高的山峰凤凰山934米,与高耸入云的名山无法比拟。但它们临海,且与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互相映照,自成一派风韵。(高空航拍香港最高峰大帽山)▼

香港大片绿地,被划为24个郊野公园,有100多条行山径,是“亚洲第一”,归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管理。其中,龙脊曾被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评为「亚洲最美市区行山径」;麦理浩径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全球20条最佳行山径之一。(从麦理浩径望去的山景)▼

有趣的是,这两个山径的名字,都诉说着中西杂糅的历史——“龙脊”是东方风水说法,“麦理浩”则是港英时代的总督。(香港石澳龙脊行山径,俯瞰石澳湾)▼

香港行山径各有特色,西贡海岸边碧海白沙,是“小清新”、“小确幸”风格;大榄涌水塘则是一片湖光山色,旖旎婉转;凤凰山等地又给人雄浑之感,山势起落开阔大气。(香港天坛大佛)▼

特区政府为了管理这“四分之三”的香港,下了很大功夫。行山径上,垃圾桶、歇脚亭、指示牌等基础设施完备,新闻报道中提过一个细节,路上配备了很多安全电话,每部电话都有明确的坐标,方便寻找。(香港狮子山山顶悬崖)▼

除了自然风光旖旎,香港的村径、古道也别有滋味。“穿村”是行山者的特有说法,就是顺着小径从村子里穿过,这些村庄大都保留了原生态的居住习惯,甚至让都市人有一两瞬恍惚——这也是香港啊!(屏山文物径香港历史街)▼

位于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径,是香港第一条文物径,沿途串联起古塔、围屋、寺庙、宗祠……是访古的好去处。(位于屏山文物径历史街内的狭窄房屋之间)▼

行山之所以成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也有更内在的原因。
竞争激烈、社会“转速大”,“铆”在转盘上不停歇的市民,在行山中用“道法自然”去稀释丛林社会的压迫感,是香港独特的城市哲学。
它代表了“走出”。

它代表了“挑战”。

它代表了“体悟”,

不少人说,从“行山”开始,才真正了解了香港。它又可谓一种隐喻,映射着香港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和发展密码。
热爱“山水”,珍视这家。“行山”路长,短则几公里,长则百公里,总是风景一路。无论在哪里,总能看到山脚下高楼鳞次栉比、城市繁华动人,难以不让人热爱留恋。(各个时间的狮子山)▼

家国平安,岁月静好,拥有并非必然,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换来这浪漫香港,谁还会忍心破坏折腾呢?
经营“山水”,建设这家。“行山”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打好基础,做必要的规划。考量坡度,计算长度,选择难度,设定高度,若要打开“行山”半径,总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一条一条去攻克。香港回归以来,也正是通过一步一步夯实基础,一次一次累积经验,才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才迎来了由治及兴。
走向“山水”,圆梦这家。
“行山”是领略,是体察,是知行合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香港有地上之山水,也有画中之山水,市民有梦中之山水,还有胸中之山水。达至更好的民生、更劲的经济、更和谐包容的社会,都需要特区各方真正行动起来、真心投入其中,以梦为马踔厉奋发。“山高人为峰”,承继“行山”的这股精气神,香港未来开阔。
“行山”求静求进,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后,香港正静正进。
香港回归祖国25年了,“莫说青山多障碍”,多少不容易都已过去。
罡风吹不散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七一的时候,不妨就去“行山”吧,有晴有雨,有平坦有坎坷,有竞速有合作,但终将到达一处开阔之地,俯瞰这东方之珠,她的风采浪漫依然!(摄影师屈文犇拍摄于香港飞鹅山,图中为屈文犇本人和他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