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城南那片水,老辈人叫"百泉鸳水",是顺德府十二景里最水灵的一景。不是咱吹,这水邪乎得很,地下像是装着个大水库,咕嘟咕嘟往外冒,凑成上百个泉眼,南边的百泉湖和北边的狗头泉湖,被七里河一隔,活像一对展翅的鸳鸯——这就是"鸳水"的来历。邢台人都说,这水是咱的血脉,没了它,城都不精神了。
一、泉眼会冒泡,地里长金子

要说这水的来历,得从老祖宗那会儿讲起。《山海经》里就写着"泉有百孔",意思是泉眼多到数不清。懂行的人说,咱邢台地下是碳酸盐岩,像块大海绵,存着16亿立方米的水,找着缝儿就往外涌,才有了这百泉奇观。

西晋时候就有人挖渠引水,把周边的盐碱地浇成了良田。到了明代,李京写诗说"百道流澌万亩金",可不是瞎吹——那会儿邢台、沙河、南和三地的田里,稻子黄得晃眼,莲藕白得像玉,隆尧的"泽畔藕"还被选成了贡品,皇帝都夸甜。

村里老人最爱讲乾隆爷的故事,说他南巡到这儿,一看满湖荷花,连片芦苇荡,当即叹道:"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还题了块"千里秋成"的匾,可惜后来没传下来。但这话是真的,夏天的百泉,比江南还热闹:大人钻芦苇荡摸鱼,孩子光屁股在浅滩打水仗,姑娘们蹲在泉边捣衣裳,水花溅起来,映着日头像撒了把碎银子。
二、李京的诗,写活了百泉的日子

明代李京写的《百泉鸳水》,把这儿的光景记在了纸上:
"泉涌碧沙坑漾深,净明润物作甘霖。
双泓澄澈千家玉,百道流澌万亩金。
日日有人耕夜月,村村无地不风林。
从来疏凿归沟洫,泽被邢襄自古今。"

村里的教书先生说,"双泓澄澈"指的就是南北两个湖,水清亮得能照见人影儿;"千家玉"是说泉水养着千户人家;"耕夜月"最实在——那会儿没水泵,农民得趁夜里水大,引到田里浇地,月光下的水渠闪闪发亮,像条银带子。

元代有个叫刘秉忠的,离开邢台后总念叨"鸳水",说那是家乡的魂。明代御史汪文盛更直接,写诗"地涌百泉开鹿郡",把泉眼比作大地睁开的眼睛——可不是嘛,这水一涌,邢台就活了。
三、水干过,又活了,就像咱邢台人的性子
说起来心疼,1970年代往后,地下水抽多了,泉眼一个个干了。1979年那天,狗头泉彻底没水了,老人蹲在干裂的泉底哭,说像是心里的水被抽干了。芦苇荡成了庄稼地,孩子们都不知道百泉真的有泉。

好在这几年下力气治,水又回来了!2025年百泉鸳水公园建成,350亩的水面波光粼粼,狗头泉深38米,站在边上看,水蓝得发黑,据说底下还藏着20万年前古人类打鱼的骨头渣子。

公园里最稀奇的是听荷泉,2024年施工时突然冒出来的,上面盖着三层铜荷花,转一圈能对应二十四节气。泉眼咕嘟咕嘟冒泡,声儿像弹琴,老人带着孩子来"听泉",说这是百泉在跟咱说话。

银沙泉也有意思,涌水时带着细沙,肉眼看不真,老辈人拿它磨银器,磨出来的活儿亮闪闪的。现在成了科普景点,孩子们扒着栏杆看,听讲解员说这沙是"大地的银粉"。
四、如今的百泉,荷香里飘着新日子

现在的百泉,不光好看,还能挣钱。沙河城镇种了十里荷塘,年产莲藕2000吨,姑娘们把荷叶做成茶,炖鸡时垫上几片,香得能掀了房顶。信都区的农家乐里,"荷叶鸡""莲子羹"成了招牌,城里来的游客捧着碗直咂嘴。
水里的鸟儿也回来了,黑水鸡、黑天鹅在芦苇荡里钻,摄影的蹲在湖边拍一天。周末带孩子来研学的车排成长队,老师指着泉眼讲:"这就是咱邢台的'水龙头',得好好护着。"

最潮的是泉文化体验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泉水温度、流量,戴个AR眼镜,能看见元代郭守敬怎么设计水渠——这位邢台老乡当年就靠百泉水,让庄稼多收了三成。
五、泉还在冒,日子还在过

蹲在狗头泉边,看阳光洒在水面上,碎金似的晃眼。旁边有个大爷在用泉水洗菜,说这水甜,洗的菜都脆。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是在听荷泉边追着泉声跑。

忽然就明白了,这百泉哪是水啊,是邢台的命根子。从古人挖渠浇地,到现在用科技护泉;从元人写乡愁,到咱带孩子听泉;从稻子金黄,到荷叶飘香——这水脉连着文脉,一直没断过。
李京要是现在来,准会再写首诗。写那铜荷上的水珠,写银沙泉边的孩子,写黑天鹅掠过水面的影子。毕竟,这百泉的故事,还在咕嘟咕嘟地冒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