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声声入耳,冬日厦门的温馨回忆寻踪

弹棉花声声入耳,冬日厦门的温馨回忆寻踪"/

“弹,弹,弹棉花!” 这句充满节奏感和画面感的词,确实让人立刻联想到冬日里围炉而坐,听着师傅娴熟的弹棉花声,感受那蓬松柔软的新棉被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厦门,这座被戏称为“海上花园”的城市,如今想要找到那种传统意义上、挨家挨户上门“弹棉花”的场景,确实越来越难了。"
原因如下:
1. "生活方式改变:"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对便利性的要求高。送货上门的传统服务模式逐渐被大型商场的床品、网购等取代。 2. "工业化生产:" 蓬松的棉被、羽绒被、蚕丝被等工业化生产的床上用品越来越普及,它们在蓬松度、耐用性和卫生清洁方面有优势。 3. "城市空间限制:" 厦门是座海滨城市,城市化程度高,老式弹棉花作坊的空间、噪音等可能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环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厦门完全没有相关的温暖记忆或类似体验了:"
1. "老一辈的记忆:" 对于在厦门生活多年的老一辈人来说,家门口的弹棉花师傅、那满屋的棉花香、亲手被套上棉花被的过程,仍然是不可磨灭的温暖记忆。他们可能会在讲述往事时,再次提及“弹,弹,弹棉花!”的声音。 2.

相关内容:

“ 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

还记得这种声音吗?

蹦蹦蹦蹦蹦嚓、蹦蹦蹦蹦蹦嚓……

新圩人翁加田,左手持弓,右手持槌,眼盯弓弦,身子一起一落,没错,他就是在

弹棉花!!

旧时,弹一床新棉被,或者翻新一床旧棉被,大概是一年中迎接初冬的最初征兆。也是家里添丁的重要标志。比如嫁女啦、娶媳妇啦、生小孩拉,逢了这样的喜事,就会请上弹花匠,到家“蹦蹦蹦蹦蹦嚓……”地开“音乐会”。

好烟好酒好肉好话……家里能有的好的,都奉上,希望弹花匠能认真弹出一床好棉花,这棉被里的温度,是大人们的祝福,希望给盖的人,更加长久的温暖。

所以,弹花匠挑担入家,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而这种魔术,对乡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天中的晚饭过后,是最悠闲的时候,哪家在弹棉花,乡亲就往哪里聚。

但,这已经是过去的光景。从上世纪末起,弹棉花已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家里盖的,不再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腈纶被、九孔被。而对于在棉弓上跳舞的弹花匠,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一名“棉弓达人”,重温这门老手艺吧!

靠一把棉弓,翁加田养活了四个儿女。现在,他的儿子翁水渠接过了这把棉弓。

一床好棉被是如何诞生的?

1

弹棉花

翁加田说,做出来的棉被好不好,取决因素有两个,一是棉花质量的好坏,另一个,就是是否能把棉花打开。这里的打开,意思是混合。用木锤敲击弓弦,以弓弦的振动拉动棉纤维,以达到棉花纤维重组的目的。

弹棉花要用到4个工具:棉弓,棉锤,竹子做的背杆,用来吊起棉弓减少托举手的施力,腰带用来固定辈杆。

系一腰带,后插一木棍,用绳系住,左手持弓,右手持槌。当弓弦埋入棉花,声音低沉,没有余音;弓弦浮出棉花,声音高亢,余音较长。翁加田说,这一步,两个人需要3个小时,要是一个人,就要6个多小时。

2

压纱

压纱,要在以前,是一人一头手握两根纱线,横着铺一遍,竖着铺一遍,斜着的再来两遍。而线与线的间距,不能多不能少。“一根火柴棍的长度,就是七条线的距离。”翁水渠说。

翁水渠买了牵纱机,铁架子上一次能串起36根线,大大缩短压纱时间。不过,这还是得两个人,牵着线慢慢对准压,距离的精准度丝毫不能松懈。

一面压四遍,压好了,再翻面压四遍,直到弹好的棉絮都包裹在棉线之中,不会随意跑出来。

3

定纱

翁水渠拿出一个木质面罩,用力压在铺好纱线的棉被上,并不断向前推进。

这个面罩,是他们家中历史最悠久的弹棉花工具之一,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翁水渠说,这面罩最讲究,得用水樟木做,其他材料一概不行,因为只有水樟木的表面才会有细细的小孔,压棉被的时候,棉絮中的空气才会被带出,纱线与棉絮才能融合一体,不会跑线。

棉被两面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压到,而这个过程,需要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4

磨纱、缝线

磨纱这一步,翁水渠的老婆来完成。两个圆盘,在棉被上来回摩梭,让棉被变得光滑又结实。翁加田说,一床被子做得好不好,这时候就能看出来了:用手轻轻一磨,能感觉到向小水珠一样的颗粒感,就是好棉被。

最后一步,就是缝上线,再做些装饰,比如缝一个双喜,用有色的棉花绘成牡丹花等等。一床棉被彻底完工。

关于这项古老的手艺

弹棉花是古老的手艺,历史悠久。我国手工弹棉花的历史,据记载在元代时期就有此业。元代王桢所写的《农书》中记载:

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

弹棉花,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指弹棉褥。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槌和一条牵纱篾,这就是弹棉花的所有的家当。

一些资料记载,弹棉花的在京津一带居多,但也分南北。北方弹棉花的弓子大多采用自然生长的弯曲树木,南方弹棉花的弓子基本采用竹片。当然也有讲究的,是用木料制作的。而弓弦都一样,均用牛筋。

厦门老手艺一起来发掘

裁缝、造船匠、修表工、织布机前的妇女、游街串巷锵刀磨剪子的匠人……这些数年、数十年前常见的老手艺,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也有一些人满怀热情,在尽力复活它……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工业及信息工业的冲击,使一些东西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论它今天面临怎样的处境,我们都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趁它还在,对它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是最厦门周刊推出的系列专题“恋恋老手艺”的目的。


我们恳请有识之士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厦门老手艺的线索,我们一起发掘、留住它!


线索热线:5589999

邮箱:playdm@163.com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李小庆 实习生:陈凯芳

摄影:谢培育 编辑:曾欣欣 值班主编:林燕贞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晚报xmwb597海峡生活报lifeweekly0592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
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发布于 2025-07-28 04:27
收藏
1
上一篇:重温老底子上海情,棉花胎温暖回归,那份记忆中的分量依旧 下一篇:弹棉花技艺传承,揭秘民间艺术的文化张力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