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二条入海河流焕新颜,劣Ⅴ类水质全面清零,河海交汇处重现鸟语花香美景

天津十二条入海河流焕新颜,劣Ⅴ类水质全面清零,河海交汇处重现鸟语花香美景"/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反映了天津市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
1. "“天津十二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 "背景": 劣Ⅴ类水质通常意味着水体污染严重,不适合人类接触,更不用说作为饮用水源或用于农业灌溉等。河流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其水质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意义": 12条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表明天津市在控制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标志着该市水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升了城市的生态韧性和宜居水平。
2. "“河海交汇处又现鸟翩跹”": "景象": “鸟翩跹”描绘了鸟类在河海交汇处自由飞翔、栖息的生动景象。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它们的繁衍生息通常需要清洁、健康的栖息环境。 "象征": 这句话与第一部分形成呼应。鸟类回归、活跃,是水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最直观、最美好的证明。它形象地展示了治理成果带来的生态效益,从“鱼虾绝迹”到“鸟语花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本报记者 靳 博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2日 第 02 版)

冬天的渤海湾,一道长长的海堤,隔开了两种生态景观:堤内,是城市公园;堤外,是湿地滩涂,河海交汇。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南堤步道公园,留下越冬的候鸟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观赏。“曾经,这滩涂上布满灰褐色污泥。”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崔捷介绍,滩涂修复后,才有不少鸟类在此栖息。

天津地处渤海湾“碗底”,有着153公里海岸线。但由于水质污染、沿岸多泥质滩涂、海洋远离主城区等原因,本就有“靠海不亲海、临海不见海”一说的天津,仿佛离海越来越远。“本地的渤海海鲜,都快成奢侈品了。”当地人曾这样感慨。

问题在水下,根子在岸上——天津的海岸线离北京最近,承接京津全部、河北大部及内蒙古、山西局部排水的入海通量,12条入海河流中部分治理前水质是劣Ⅴ类。

近年来,天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林地、湿地、海岸线进行系统修复与治理,加快打造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2019年,天津印发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开展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将全部自然岸线纳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

一直承担泄洪排污功能的独流减河,是天津12条入海河流中治理难度最大的一条:沿岸城市化程度高、工农渔业发达、生态补水量少。“我们把沿线300米内的鱼塘全部有偿收回,建起人工湿地,300米以外的鱼塘和稻田尾水先汇入人工湿地进行治理,达到了Ⅴ类水体标准后再排入独流减河,最终入海。”西青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科科长贾宝亮说。

“一河一策”政策精准发力,治污、修复、补水等多措并举,到2020年底,天津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

153公里的海岸线全在滨海新区,这里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主战场。其中,南堤步道公园依托的永定新河,是天津北部的防洪屏障。多年来,由于河口淤积,水流流速骤降,形成淤泥质海岸带,生物种类匮乏、环境承载能力薄弱。

“受潮汐影响,每天只有几个小时施工窗口期。要用自然手段实现生态恢复,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负责该河流治理施工的滨旅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杨建介绍,前期各方反复论证,建设过程中随时调整优化,后期更要跟踪监测评估。“比如,考虑到要和野生鸟类保持距离,营造自然栖息环境,我们将原本的木桩建设方案改成了临堤缓坡,让潮汐自然冲刷,通过疏浚、清淤、地形整理,实现滩涂植被和底栖生物自然恢复。”

修复规划实施以来,滨海新区湿地修复面积达528公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7.25公里。

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是736平方公里、两倍于中心城区面积的绿色生态屏障。北连天津七里海和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盘山和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呼应;南接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同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串联。一个个生态工程贯通连接,形成了京津冀区域从山到海的生态通道。

发布于 2025-07-28 00:13
收藏
1
上一篇:天津十二大入海河流焕新颜,劣Ⅴ类水体清零,河海交汇处再现生态美景鸟舞翩跹 下一篇:天津海河流域全面实施,11条主要河流禁渔新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