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二大入海河流焕新颜,劣Ⅴ类水体清零,河海交汇处再现生态美景鸟舞翩跹
这真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天津十二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成就,标志着天津市在河流治理和水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河海交汇处又现鸟翩跹”更是锦上添花。鸟类的回归,特别是水鸟的栖息,是生态系统健康和恢复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证明。它们的存在表明,河流和海岸带的环境质量正在提升,为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
这两个消息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
1. "治理成效显著:" 天津市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成功改善了主要河流的水质,达到了国家考核标准。
2. "生态持续向好:" 水质改善直接带动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3. "人与自然和谐:" 美丽的水环境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吸引了自然生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持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是行之有效的。期待天津的河流、海岸和整个生态环境能够继续保持向好态势,成为名副其实的“河海交汇”的生态宜居之地。
相关内容:
天津十二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
河海交汇处 又现鸟翩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报记者 靳 博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2日 第 02 版)
冬天的渤海湾,一道长长的海堤,隔开了两种生态景观:堤内,是城市公园;堤外,是湿地滩涂,河海交汇。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南堤步道公园,留下越冬的候鸟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观赏。“曾经,这滩涂上布满灰褐色污泥。”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崔捷介绍,滩涂修复后,才有不少鸟类在此栖息。
天津地处渤海湾“碗底”,有着153公里海岸线。但由于水质污染、沿岸多泥质滩涂、海洋远离主城区等原因,本就有“靠海不亲海、临海不见海”一说的天津,仿佛离海越来越远。“本地的渤海海鲜,都快成奢侈品了。”当地人曾这样感慨。
问题在水下,根子在岸上——天津的海岸线离北京最近,承接京津全部、河北大部及内蒙古、山西局部排水的入海通量,12条入海河流中部分治理前水质是劣Ⅴ类。
近年来,天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林地、湿地、海岸线进行系统修复与治理,加快打造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2019年,天津印发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开展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将全部自然岸线纳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
一直承担泄洪排污功能的独流减河,是天津12条入海河流中治理难度最大的一条:沿岸城市化程度高、工农渔业发达、生态补水量少。“我们把沿线300米内的鱼塘全部有偿收回,建起人工湿地,300米以外的鱼塘和稻田尾水先汇入人工湿地进行治理,达到了Ⅴ类水体标准后再排入独流减河,最终入海。”西青区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科科长贾宝亮说。
“一河一策”政策精准发力,治污、修复、补水等多措并举,到2020年底,天津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
153公里的海岸线全在滨海新区,这里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主战场。其中,南堤步道公园依托的永定新河,是天津北部的防洪屏障。多年来,由于河口淤积,水流流速骤降,形成淤泥质海岸带,生物种类匮乏、环境承载能力薄弱。
“受潮汐影响,每天只有几个小时施工窗口期。要用自然手段实现生态恢复,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负责该河流治理施工的滨旅控股公司副总经理杨建介绍,前期各方反复论证,建设过程中随时调整优化,后期更要跟踪监测评估。“比如,考虑到要和野生鸟类保持距离,营造自然栖息环境,我们将原本的木桩建设方案改成了临堤缓坡,让潮汐自然冲刷,通过疏浚、清淤、地形整理,实现滩涂植被和底栖生物自然恢复。”
修复规划实施以来,滨海新区湿地修复面积达528公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7.25公里。
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黄金发展走廊上,是736平方公里、两倍于中心城区面积的绿色生态屏障。北连天津七里海和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盘山和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呼应;南接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同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串联。一个个生态工程贯通连接,形成了京津冀区域从山到海的生态通道。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