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名称来历考略范惠德 李玉光栖霞历史悠久,据杨家圈出土文物考证,远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栖霞县于金天会九年(1131)置县,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800余年来,栖霞人们总是以“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照耀城头,霞光万道”来诠释“栖霞”命名的由来。霞光能普照万物,万物争宠,幽静深邃的山峦能包容霞光,霞光亳不吝啬地栖驻在山巅之上,因而,霞光是璀璨、甜美的,尤其是朝霞。
史载:刘豫,河南人。北宋末年历任殿中侍御史,河北提刑,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任济南知府等职。金兵南下时弃职潜逃,杀抗金将领关胜降金,被金朝统治者册封为“齐帝”,史称“伪齐”,建都大名,后迁汴京。他除了帮助金人打仗之外,还根据金人的要求,对行政区划作不了少的改动。金天会九年(1131年)刘豫巡边来到阳疃镇(今杨疃村),登山东望,霞光流宕栖驻山巅,遂以山名县。析蓬莱之阳疃镇及莱阳县北部置栖霞县。《金史·地理志》载,栖霞、招远、福山皆由刘豫在同一年建县。栖霞名称的来历,在文献资料中有许多记载,但这些记载前后不一,众说纷纭,对此,很有必要进行一番探讨,供有兴趣的学者、专家研究,给栖霞的名称来历一个科学的诠释。据清《栖霞县志》(光绪五年版卷一第3页)载:“城头朝霞,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城之得名,盖以此焉”。《栖霞县志》(1990年10月版)第一章建置隶属第49页载:“据《登州府志》载:“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因以名县”。据《增修登州府志》卷三第36页载:“旧谓县城,每天晓,辄有丹霞流宕,因以名县”。清《栖霞县志》(乾隆十九年版)载:“旭日东升,每有霞光盘旋,因以名县”。清《栖霞县志》(康熙十一年版)卷八第62-63页,明朝郝晋在题为《城头朝霞》小引中写道:“旭日东升,每有霞光盘旋,因以名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山东分卷《烟台地名选编》133页载:“因环县皆山,每日晓,辄有丹霞流宕而得名”。1931年柯昌泗署检《今县释名》卷三第12页载:“栖霞:刘豫置,东南有大方山。三齐记,山顶方平,东一峰特起,春日清明,云物周护,起伏变幻,若海市然。栖霞之名盖以此”。元初于钦撰《齐乘》卷一第22页载:“艾山……按:栖霞本以山得名。百涧、北曲、方岭、唐山、灵峰、覆甑、积金、芝阳、公山、棋山、磁山、峆促山,不能具述,大抵环县皆山耳”。2011年,李应运著《栖霞风情》(192-196页)载:“置县前,白洋河上游南侧之山(今翠屏山),每日晓辄有丹霞流宕,七彩霞光栖驻在郁郁葱葱的峰巅之上,故名霞山,因以名县”。综上所述,从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可知,栖霞名称的由来有二,一是以“景”名县,二是以“山”名县,两种命名,皆寓于着流宕的“霞光”。
以“景”名县以“景”名县者有三。一是以“城头朝霞”之景名县(“城头”,既可指有城墙,也可指无城墙而是县城的某一角)。此命名不合逻辑。据史料载,栖霞置县于1131年,而栖霞的城墙和县公署建于1134年。置县后经过选址和施工建设,用三两年的时间把城墙和公署建好,这是很合逻辑的。如果城头指有城墙的话,那就是说置县后三年没有县名,待建好城墙,等看到城头朝霞后,才去命名。有谁会相信呢?按常规,凡置县就应先有县名,当即就应封官置吏,没有县名,皇家怎么治理此地,县官算是哪县的官呢,又怎么办公行使公文呢?因此以“城头朝霞”之景命县,难以置信。如果城头是指无城墙而是县城某一角的话。那么就是霞光盘旋在县城的某一角,以此景命县,反映不出栖霞县的地域特点,任何一个县城,霞光皆可盘旋在这个县城的某一角,这就把普遍性与特殊性混同在一起。因此,栖霞以“城头朝霞”之景命名,既不合逻辑,也不科学。二是以“方山海市”之景命县。在志书中,虽有“方山海市”的记载,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方山海市”偶而显现出来,也是瞬间消灭,并不常存。人们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见不到一次。以此景命县,以偏概全了,虽能体现出栖霞地域特点,但体现不出“栖霞”二字的寓意和特点。因此,以“方山海市”之景命县,很不确切。三是以“朝霞流宕”之景命县。朝霞流宕,不仅栖霞有,各地城乡、高山、平原、湖海皆有,也就是说,任何地方皆有朝霞流宕,并非栖霞独有。另外,朝霞流宕,只寓意着“霞”字,那么“栖”字又从何处体现呢?因此,以“朝霞流宕”之景命县,颇是牵强,证据不足,欠说服力。
以“山”命县霞山说。栖霞位于胶东屋脊,环县城有几十座山头,到底以哪座山命县,便不得而知,只笼统地说以山命县,为什么叫栖霞呢?《齐乘》中载的那些山头都不寓于“栖霞”二字,因此,以“山”命县,反映不出以哪座山命县,且栖霞的确切含意就成为无本之木。李应运在《霞山名称考记》中说,栖霞四大望族之一《栖霞古阳疃镇李氏族谱》(清康熙十七年)载:“始祖李成明洪武二年,由青州宏门村奉旨迁栖霞七甲(今杨疃村),配王氏,合葬翠屏山东南麓。”又,“四世李埜,字分九,忠厚传家,诗书训子,留懿型于霞山,启贤嗣于奕叶。”李成与妻王氏合葬处——翠屏山东南麓,便是李氏祖茔所在,四世李埜“留懿型于霞山”,经考证,李氏祖茔仅此一处。由此可想而知,翠屏山又称霞山当在情理之中。光绪五年《栖霞县志》载,栖霞八景诗之一“外泮瑞莲”诗为:外泮瑞莲外泮洋洋兆瑞莲,霞山从此启名贤。他年会向凤池上,人与莲花一样鲜。此记载,虽然没有指出霞山的确切位置,但说明霞山在“外泮瑞莲”(今栖霞一中西南角南院墙外)附近,并肯定了霞山名气之大。又据《冯氏西分谱》载:“吾栖霞冯氏,来自青州府,安土霞山,若榆林、崮山村、上庄头村、町夼村……”此谱之记述,最起码说明“霞山”的存在。但冯氏茔地无可考。《栖霞县志》(1990年10月)载:“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知县钟凤腾在县城西北将原学宫改建为霞山书院。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由知县严保庸将霞山书院移建于县城内。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知县方传植召集乡绅募捐,在县城南门内重建霞山书院。清代末年,霞山书院改建为学堂”。由此可见,从学宫到书院再到学堂,几移其址,从霞山书院取代学宫始,到改建为学堂止,历130余年之久,沿用霞山之名,足见霞山名气之大,为人们推崇之极。霞山的存在,当是勿庸置疑的。到了中华民国年间,又出现了以霞山命名的商号——霞山石印所。解放后,栖霞人民政府编写的常识课本就是霞山石印所印刷的。城关村马景贤(1908—2005),字书山,老先生的遗作《书山文集》中有一首诗,题为《霞山公园》。马景贤老先生笔下激情四溢的五言诗“霞山公园”,正是翠屏公园的写真。不言而喻,他用世纪老人的阅历和知识告诉我们,霞山就是翠屏山。《栖霞县志》(清光绪五年版)载:“翠屏洞位于翠屏山阴,明正德年间,居民凿石壁深余丈,以栖神。”洞的最深处,有一尊石雕南海观音菩萨,端坐莲花宝座之上,洞外立一石碑,刻有“灵应如响”四字,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栖霞知事何立经题写。1992年7月,李应运走访南岩子口村范功臣老先生,他介绍说:“城南之山在置县前,叫霞山,置县后叫翠屏山,亦名南洞山”。2004年10月,李应运采访城关村马景贤老先生,他亦说:“翠屏山就是霞山,又称南洞山。置县前,白洋河上游南侧之山(今翠屏山),因有七彩霞光栖驻峰巅之上,故名霞山,因以名县。置县后(1131年),因城南之山,四峰联列成为县城之天然屏障,兼以四峰林木葱翠,所以称为翠屏山”。自此,随着时光的流逝,霞山之名逐渐被翠屏山取而代之。后来翠屏山之阴凿山洞,供奉南海观音菩萨,所以,又称南洞山。从白洋河上游霞山、翠屏山、南洞山名称的演变,以及霞山书院、霞山石印所商号,充分说明了霞山之称先于翠屏山,更先于南洞山,一山三名,勿庸置疑。在环县皆山中,唯有霞山之景寓于“栖霞”二字。以霞山命县,“霞山”寓意精深,它既包含着朝霞流宕到霞山,栖驻于峰巅之上,也反映了地域名称的特点,揭示出“栖霞”二字的内函。因此,以霞山命县当是确切的、科学的。本文是根据李应运老先生2006年整理的初稿,经过多方考证而来。
作者简介:范惠德,男,1941年生人,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栖霞市图书馆馆长,2001年退休,曾荣获山东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山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工作者、烟台市优秀“五老宣讲员、栖霞市道德模范等称号。退休后创作出版了胶东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孪生梦》(上中下),荣获山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精品工程”优秀图书奖。
作者简介:李玉光,男,1970年出生,山东省栖霞市人。栖霞市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编著出版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鼓舞》《栖霞民间故事荟萃》《百善孝为先》《栖霞风俗》《魅力栖霞光影瞬间》《栖霞市非遗普查资料汇编》《栖霞市图书馆古籍藏书目录》《“栖霞文库”藏书目录》等。摄影作品多次在各级获奖,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齐鲁文化之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