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国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沙化石漠化面积持续缩减
这段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1. "“沙进人退” (Shā jìn rén tuì - Sand advances, people retreat):"
这是描述过去荒漠化问题严重时的景象。
沙漠或沙化土地不断扩张,吞噬农田、牧场和村庄,导致居民被迫离开家园,生存环境恶化。这反映了荒漠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挤压。
2. "“绿进沙退” (Lǜ jìn shā tuì - Green advances, sand retreats):"
这是描述当前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的景象。
通过实施一系列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生态修复等措施,绿色植被面积增加,向沙漠推进;同时,沙漠或沙化土地的面积在缩小,向后退却。这代表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积极成果和生态向好的趋势。
3. "“我国荒漠化、沙化面积持续缩减” (China's desertified and sandy area continues to shrink):"
这是“绿进沙退”在面积数据上的具体体现。
这意味着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总量正在不断减少,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量化的成就。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
相关内容:
本报北京6月17日电 (顾仲阳、寇江泽、尤家桢)17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近5年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和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007万公顷。我国坚持治山、治水、治沙相配套,封山、育林、育草相结合,禁牧、休牧、轮牧相统一,积极推进荒漠化石漠化防治。
“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60万公顷,建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新增封禁面积50万公顷,国家沙漠(石漠)公园50个,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分别达0.8亿公顷、1.73亿公顷,荒漠生态系统治理保护成效显著。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将按照“全面保护、重点修复与治理”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全面保护原生荒漠生态系统和沙区现有林草植被,加大对干旱绿洲区、重要沙尘源区、严重沙化草原区、严重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和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将科学绿化要求贯穿防治、监管全过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