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
“鄂尔多”一词系蒙古语,最早写作“斡耳朵”或“斡儿朵”。在一些汉文资料上把“鄂尔多”一词译作“宫帐”。
“伊克昭”一名是因今达拉特旗境内的广慧寺(俗称“王爱召”)大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身像而得名。“伊克”系蒙古语,意为“大”,而“昭”(亦作“召”)则是蒙古语里的借词,源于藏语,本义为“佛、佛像”,故“伊克昭”则意为“大佛殿”。久而久之,“昭(召)”这个词的外延扩大了,泛指“寺、庙”,因此才说“伊克昭”意为“大庙”。
东胜:
“东胜”一名,因在原“胜州”之东而得名,故“东胜”即“胜州”之东边的意思。隋开皇二十年(600年)设“胜州”,城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大业五年(609年)将“胜州”更名为榆林郡。唐王朝建立以后,于贞观四年(630年),又重新设立了“胜州”,因当时正逢唐朝军队击败了东突厥汗国而用“胜州”之名命名,以表示取得击灭东突厥的胜利。因此“胜”这个字,则含有“决胜、取胜、战胜”等意,“州”即古代行政区域通名。到了辽代神册元年(916年),辽军攻占了“胜州”后,又将“胜州”的居民全部强行迁移到黄河东岸,在今托克托县境内的大皇城设“东胜州”,因地处原“胜州”之东边而得名。
其后“东胜”作为行政区域专名,一直被沿用。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胜县,设立东胜市(县级),以东胜县的行政区域变为东胜市的行政区域。1984年1月18日正式召开了东胜市人民政府成立庆典仪式。2001年将东胜市更名为东胜区(县级区)。
达拉特:
关于“达拉特”一名的来历和含义,上世纪80年代初,在地名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达拉特”是“部落名称”;亦有人说:“达拉特”即“达拉图”,为“肩胛骨”的意思;还有人说:“达拉特”是“塔拉都”之失真走音,意为“平原”,等等。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比较符合史实呢?
在近年来出版的较有权威性的几部地名志、地名词典上虽未能考证出来,但基本上都认为“达拉特”系部落名称。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册”上说:“‘达拉特’系蒙古语,其含义、由来有几种说法:一、意为七十之部(由词根‘达拉’和表示复数的尾音字‘特’构成),该部可能是由70个勇士,或者贵族的子孙繁衍而成;二、意为肩胛骨之部(由词根‘达鲁’和复数附加成分‘特’合成),因该部有祭祀胛骨的习俗;三、系‘塔拉特’一词的演变,汉释为‘平原’,以达拉特旗的地理、地形而名。据史料记载,‘达拉特’系部落名称,其确切含义尚待考证。”
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驻牧于此,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属鄂尔多斯万户,万户济农驻王爱召。清顺治七年(1650年)以达拉特部属地设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俗称达拉特旗,初驻巴尔哈逊湖(今树林召)。1950年5月成立达拉特旗人民政府,初驻展旦召,1953年移驻树林召。
准格尔:
“准”系蒙古语口语Juun的转音,意为“左、东”,“格尔”系蒙古语书面语Gar 的谐音,意为“手、手臂”,故“准格尔”本义为“左手”,引申为“左翼”。
据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的金峰教授说,准格尔旗名称的由来,和新疆的准噶尔无关,新疆的是额鲁特部,为“左路军”,蒙古语称Ju-un Gar,所以叫“准噶尔”。
笔者认为,准格尔旗是“因清置鄂尔多斯左翼前旗而得名”的说法较为符合实际。我们知道,几个左翼旗中,左翼中旗的俗称是“郡王旗”,左翼后旗的俗称是“达拉特旗”,说明“郡王旗”和“达拉特旗”的由来,均与“左翼”无关,而只有“准格尔旗”与“左翼”有联系。
最初,“准格尔旗”是“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的简称,后来才逐渐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地名,并正式成为今名。
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驻牧于此。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俗称准格尔旗,驻扎勒谷,属伊克昭盟。1950年成立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因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俗称准格尔旗,驻沙圪堵。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沙圪堵镇迁至薛家湾。
乌审:
“乌审”一名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用网套的人”。元为察汗淖尔皇室领地。明朝天顺年间蒙古伯速特(巴速特)、卫新二部驻牧于此。后为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孙那木塔日尼领地。清顺治六年(1649年)以伯速特、卫新二部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旗,后以“卫新”演化为“乌审”作旗名,俗称乌审旗,旗名从部落名,驻哈日淖尔,属伊克昭盟。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在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东边的土地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称扎萨克旗。1950年成立乌审旗人民政府,驻达布察克镇。1954年由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现旗政府所在地在嘎鲁图镇。
伊金霍洛:
“伊金霍洛”系蒙古语,“伊金”原义为“主、主人、主子”,引申为“君主、宗主”;“霍洛”一词,蒙文《二十一卷本辞典》上解释为:“房子之四周所修建的墙内称‘霍洛’。”韩儒林先生在他的《元代的吉利思及其邻近诸部》一文中说:“鄂尔多斯的郡王旗今改名伊金霍洛旗,田清波说伊金霍洛译言‘君主的圈子’,是‘用木垣围着的帐幕,他用蒙文Qoriya(圈子)与霍洛比附,看来这个’霍洛’应该是从当年林木中兀良哈人守护的Qurūq(禁地)脱变出来的。”
成吉思汗陵是一个禁区。许如在《伊盟变侧闻点滴》一文中说:“成吉思汗陵寝所在地伊金霍洛,蒙古族人民一向视为圣地,附近荒地,不准开垦,早已悬为历禁,所以一般称为’禁地’。”
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驻鄂锡喜峰,1959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扎萨克旗、郡王旗,合并设立伊金霍洛旗,以原扎萨克旗、郡王旗的行政区域为伊金霍洛旗的行政区域。旗名”伊金霍洛”,因境内有成吉思汗陵园而得名,旗人民政府驻新街镇。后旗人民政府由新街镇迁驻阿腾席连。上世纪80年代初,因”阿腾席连”的正音正字应为“阿勒腾席热”,故将“阿腾席连镇”改为“阿勒腾席热镇”,意为“金桌子”。
杭锦:
“杭锦”一名在《元史》里称“康里”,“新译简注《蒙古秘史》”第337页上称“康邻”。
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伊克昭盟分册”第405页上说,“‘杭锦’系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意为‘车子’。它原是突厥族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史集》称他们‘私自造了一些车子,将虏获物载在车上……便被称为康里,康里各支出自他们的后裔。’成吉思汗西征时其部分归附蒙古,后被同化。”又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说:“‘杭锦’为古‘康里’之谐音,本属突厥语。”
明朝天顺年后蒙古族驻牧于此。正德五年(1510年)属鄂尔多斯万户。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俗称杭锦旗,旗名从部落名,初驻鄂尔吉虎淖尔。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直隶厅,划入黄河后套地区。1941年设陶力民办事处,属绥远省。1950年撤销陶力民办事处,成立杭锦旗人民政府,驻锡尼镇。
鄂托克:
“鄂托克”系蒙古语,汉文献上多写作“鄂拓克”,原意为“部”、“部属”或“营”,它是元代以来土绵(万户)的基本军事单位名称。蒙古万户中,鄂尔多斯为右翼万户之一,其下设的四个鄂托克,也称四个部。鄂托克游牧地,后演变为旗名,成为行政区域名称,因此,“鄂托克”作为地名,则具有地理概念的性质。所以,在近年来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等上解释为:“‘鄂托克’意为‘营盘’”。
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驻牧于此,正德后属鄂尔多斯万户。《蒙古源流》中记载:“拜桑固尔诺延居右翼扣克特、锡包沁、乌剌特、唐古特等部。”即是指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