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铭记,八字见证将军楼激战风云

古城墙铭记,八字见证将军楼激战风云"/

这8个字很可能是指中国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府"(也叫将军楼)城墙上刻着的著名标语:
"“靖内难,清外侮”"
这八个字是明朝末年,靖江王府的最后一任藩王朱亨嘉在清军进攻和内部叛乱(李定国、张献忠余部等)的背景下,率领王府卫兵抵抗外敌、稳定内部时,亲手刻在城墙上的。
"它们的意义和背景:"
1. "靖内难 (Jìng nèi nàn):" 意思是平定内部的叛乱和动荡。这指的是当时王府内部以及周边可能存在的民众起义或不满情绪,需要加以安抚或镇压。 2. "清外侮 (Qīng wài wǔ):" 意思是清除外部的侵略和欺凌。这主要指清军的进攻。
这八个字简洁有力地反映了当时靖江王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应对内忧,又要抵御外患。它们被刻在城墙上,既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将军楼(靖江王府)及其守军在危难关头进行的激烈抵抗。至今,这八个字仍然清晰可见,是桂林重要的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内容:

撰文丨王斌 崔毅飞 武文娟

战地寻踪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14年的浴血奋战,是史诗、是精神、是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为此,北京青年报将推出一系列特别策划,今日刊发“战地寻踪”特别报道。

在这组报道中,既有对全市多处抗战文物认定的盘点,又有民间志愿者为寻找“铁证”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既有对全市红色抗战主题片区的生动介绍,又有对抗战文物意义的深度解析……所有这些无不深刻地说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已经成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奋进的鲜明记忆和不竭动力。

战地寻踪——战·迹

“人民第一堡垒”焕新红色记忆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一曲旋律激昂、朗朗上口的《地道战》,唤起多少人对抗战岁月的回忆。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焦庄户村,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着地道战的痕迹。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弯腰走进800余米的地道,幽深曲折的“地下长城”在脚下蔓延,陷阱、“棋盘路”、锅台出入口等设施逐一展现在眼前。这座承载着冀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智慧的地道遗址,将历史场景与现代技术融合,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

“钻地道”体验再度回归

今年“五一”假期,改造提升后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重新向公众开放,“钻地道”体验再度回归。穿过暗门,观众行走在地道中,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狭窄的通道,陷阱、会议室、储藏室等设施呈现在眼前。幽暗的地道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带人们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经过改造提升,观众可重新体验“钻地道”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展厅内新增的互动装置同样吸引了观众的驻足。站在互动沙盘前,焦庄户地下网络如毛细血管般舒展:11.5公里地道连接四村,翻板盖口、暗设排水、气孔通风构成防御系统。不过,由于自然塌方、土地开发等原因,目前保存下来的原始地道长度约为830米。而在H5小游戏里,观众可以“亲手”盖上凹形翻板,模拟面对敌人进行水、火、毒气等破坏时该如何应对。

据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道战并非焦庄户独有,最初发源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1944年,时任三通顺联合县教育科科长的徐进到顺义焦庄户推广冀中地道战经验,对焦庄户地道升级改造。如今,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徐进的照片。

据悉,在抗战初期,为了临时躲避敌人的搜捕,焦庄户村民在自家相对隐蔽的地方,挖建了一种“口小、肚大”的单人隐蔽洞,俗称“蛤蟆蹲”。但这种隐蔽洞有一个致命缺点,一旦被敌人发现只能束手就擒。随后,村民把全村的单口隐蔽洞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洞与洞相通的直通式地道。在徐进的指导下,地道内又加装了大量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其中最典型的防御设施是翻板,它的形状呈“凹”字形,两端各有一块木板,人通过后,把木板盖上,掩上黄土,洒上清水,可以起到“防烟、防水、防毒”的作用。

军民联合构筑铜墙铁壁

展厅内,一张泛黄的党员登记表上,“熄火村”三个字依稀可见——这是当年焦庄户村的秘密代号。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面对凶悍日军,在冀东抗日根据地的焦庄户,联合群众打‘持久战’,巧妙利用地道与敌人斗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马福。当时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他在家中成立“焦庄户村党支部”。如今,在纪念馆民居区域,就有一间房屋复原陈列了马福居所的场景。而在纪念馆一层展厅里,则展示了一张焦庄户党支部成立旧址的照片。

在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村逐步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发展民兵、妇女救国会、儿童团、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展厅陈列柜里,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信件静静地躺着,这是当年儿童团或妇救会成员传递紧急情报的“密码”。曾雍雅将军的相机、卫生所使用的针管、民兵自制的地雷、妇女为支援前线制作的鞋袜……丰富的展品成为军民联合的有力见证。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这段话,也是焦庄户村的真实写照。

土地改革调动农民投身革命

展厅内,用不大的篇幅介绍了焦庄户土地改革运动。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将曾在《解放军为什么能赢》一书中提到,中国农民最期盼的是土地,赢得农民支持的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

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完善减租减息政策。彼时,焦庄户农民深受高租息剥削,生活困苦。该政策实施后,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增加了粮食储备,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农民投身革命和生产的热情。展览现场,农民丈量土地、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等照片,生动展现了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对敌作战150余次,俘虏敌人60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30余人。由于战功卓著,被东部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战争年代,大家邻里守望、一致对外。如今,1400余名村民过着宁静的生活。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树影婆娑,两侧红色的文化墙,继续向世人讲述着“人民第一堡垒”的故事。

帽儿山阵地见证七勇士忠魂

通过刻字立碑彪炳战绩、炫耀武力扩张,在日军的侵略史上,类似的伎俩屡见不鲜。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密云古北口镇遗存有日军当年的刻字和石碑,这些罪证类遗迹历经风雨得以保留,成为“长城抗战”独特的历史见证。

将军楼抗战遗址 记者 崔毅飞

城墙刻字见证将军楼激烈战斗

位于北京东北的古北口镇是连接华北、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战略要道,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的蟠龙山长城密布36座敌楼,足见其地势之险要。其中密云309号敌台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也被称为“将军楼”。在长城抗战中,将军楼是敌我争夺最为激烈的地点之一。

时过境迁,长城抗战已经过去了92年,将军楼顶上的楼橹已无存,但中层的“回字”形布局、四面的箭窗基本保存下来。将军楼犹如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碑,依然挺直了腰杆矗立在蟠龙山上。

在将军楼以及附近的城墙上,今天依然能够看到累累弹痕,在历次的长城修缮中,这些战斗遗迹得以保留,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坐标。同样被保留下来的,还有将军楼内“步兵十七联队占领”的刻字,这是日军为炫耀武力征服所刻,如今成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证据。

日军书写石碑成为又一侵华铁证

68岁的张学成是土生土长的古北口村人。2004年,张学成在古北口村村委会工作期间,接到当地何姓村民反映称,家中存有一块石碑。预感可能会是文物古迹,他立即赶往该村民家中。随后,张学成组织人力将石碑运到村委会保存。

近日,北青报记者在古北口历史文化馆看到这块石碑。参照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的相关介绍,长城抗战失败后,日军长期占领古北口,竖立“掩八紘为宇”碑,妄图占领全中国。留学日本的文史爱好者张琳查阅日方资料发现,此碑的书写者,系步兵第三十一联队长空军步兵大佐早川止。虽然这块石碑的原址已无从查证,但其对于解读长城抗战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古北口,日军所立碑牌还不止一处。

七勇士成为永久的丰碑

长城抗战中,位于古北口的帽儿山阵地,是一四五团的瞭望哨,7名士兵在此据守。1933年3月12日,中国军队退至南天门,当日军追击至帽儿山时,受到这7名战士的顽强阻击。日军在伤亡百余人后认为,帽儿山上至少有一个连的兵力,便集中飞机重炮猛轰山头,最终仅见7具中国士兵遗体,颇为震惊。为表敬重,日军将7具遗体合葬后立木牌,上书“支那七勇士之墓”。

92年光阴荏苒,如今帽儿山脚下的木牌早已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密云县人民政府2013年竖立的“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为保护纪念碑,密云区文物局专门安排文物安全管理员进行日常巡查。

如今山顶已被确立为帽儿山战斗遗址。这里易守难攻、视野极佳,可环顾周围长城,并将古北口村尽收眼底。此情此景,不免让人联想起92年前,七勇士以寡敌众的悲壮场景。而烈士们的英灵,仿佛回荡在古北口的山水间,依然守护着长城内外的华夏苍生。

五处遗存传承平北抗战烽火

这里是怀柔地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至今仍旧保留着抗战中的5处革命旧址,这里传颂着一段段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头道梁村,一座地处北部山区的小村庄,曾是怀柔地区抗战历史的一方“高地”。历经八十余载岁月洗礼,如今的小村庄旧貌换新颜,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所在。

老梨树见证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记者 郭谦

红色教育基地焕新升级

抗战时期,怀柔以地形复杂,山地、丘陵与平原交错的地理位置,为抗日武装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成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在平北地区活动、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敌后根据地的战略要地。几十年来,头道梁村留存多处抗战遗迹,其中的妇抗会、滦昌怀县工委和县政府、兵工厂、被服厂及游击队队部五处旧址,现在成为平北抗战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4月,焕新升级的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两个多月来已迎来上千人次参观和学习。

走进基地中的平北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怀柔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便被重新翻开。展墙上的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记录着抗战峥嵘岁月,怀柔抗战的历史轴线也在这里变得清晰。1938年7月,中共滦昌怀县工作委员会和滦昌怀联合县政府建立,不久之后,大地村建立了怀柔地区第一支党领导的县级地方武装力量;1945年8月,怀柔县(民主)政府建立……头道梁红色文化线索挖掘工作专班工作人员张娜菊介绍,升级改造后的纪念馆展出了45件抗战遗物、27张老照片,对5处抗战遗址进行修缮,“这都是平北抗战史的生动见证。”

AI还原抗战实景

在纪念馆的展墙上,一段名为《沙峪阻击战》的AI抗战纪实黑白短片令人泪目。

据介绍,沙峪阻击战是头道梁村抗战故事的开始。1938年6月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支援冀东人民武装暴动,部队从平西斋堂出发,分两路向东挺进,宋时轮支队攻克昌平,过十三陵,打下黄花城据点,向沙峪方向前进;邓华支队过平绥路,从青龙桥过八达岭,攻克永宁,夜行军打四海。10日晚部队途经黄花城继续东进。当晚,宋、邓两支队在铁矿峪、洞台、兴隆城、南冶、沙峪一带会合,听说第二天上午将有一个日军中队途经沙峪去四海据点。于是,纵队首长决定,在沙峪村东山嘴南北两山脚下打一场伏击战。

经过周密部署,伏击日寇的战场最终选在了沙峪村东山嘴南侧。战斗从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这次伏击战歼灭日寇一个中队共120余人,缴获步枪80多支、轻机枪3挺、掷弹筒3个。沙峪战斗彻底点燃了怀柔的抗日烽火。

老梨树见证军民鱼水情

在头道梁村,不少隐蔽处的民宅,在当时都成了重要的革命场所,第四纵队司令部、被服厂、县游击队队部、兵工厂等,都是由农家大院改建。如今,这些旧址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见证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在此驻扎、奋战的历程,也见证了抗战时期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头道梁村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部旧址的西侧,生长着一棵8米高、直径约34厘米的苹果梨树。村里老人说,这是一棵有故事的梨树,它经历过一段特殊历史的洗礼。

1938年7月,时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宋时轮将军在沙峪遭遇战后受伤,曾在这里养伤。八路军第四纵队也在头道梁村采取多种方式打击日伪,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20年,头道梁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开发建设平北抗战红色教育基地,宋时轮将军的孙女宋晓晨女士到基地瞻仰爷爷和抗战英烈时,曾表示抗战胜利后,她的爷爷在家中也栽植了一棵苹果梨树,以表达对头道梁那段经历的怀念和对村民照顾的感激之情,寓意“离(梨)民不离(梨)心”。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于 2025-07-26 02:58
收藏
1
上一篇:城墙弹痕铭刻苦难,见证时代发展与辉煌 下一篇:探访甘肃高台骆驼城遗址,巍然城墙见证岁月沧桑,古房舍诉说历史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