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的名场面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在身边乱糟糟的猜测原因: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而严监生一概摇头。
刚被立为正室的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
“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根灯芯。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大多人对严监生的印象,由此定格。天哪!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只因多燃了一根灯芯,竟死不瞑目!简直就是中国版的葛朗台,守财奴,吝啬鬼!
其实,如果你通读严监生所有故事,相信你对他定然会有所改观。
故事一:替兄长打点官司
书中讲严监生家财万贯,胆小和善。但他有一兄长严贡生,却是个泼皮无赖,吃了官司,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官府的差人便寻到了严监生家里,严监生招待差人,又安抚被告,去衙门上下打点,共花了十几两银子,终于把官司了结。
费银虽不算多,但你已然能从中看出严监生并不是凉薄悭吝之人。
故事二:感念亡妻
妻子病重,严监生每日请四五个医生问诊用药,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等名贵药材,但并不见效,最终去世。为了妻子的出殡安葬事宜,前后竟花费了四五千两银子。
又为感谢两位舅爷(妻兄)忙前忙后,“田上收了新米,每家两石;腌冬菜,每家也是两单;火腿,每家四只;鸡、鸭,小菜不算”。
不觉到了除夕,严监生拜过了天地祖宗,收拾一席家宴,严监生同赵氏对坐…… 吃了几杯酒,严监生掉下泪来,指着一张橱里,向赵氏说到:昨日典铺里送来三百两利钱,这是你王氏姐姐(亡妻)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送来,我就交于她,我也不管她在哪里用。今年又送这银子来,可怜就没人接了。
这一节,信息量很大,严监生对亲戚的慷慨感恩,对家人的有情有义,在这里都有淋漓体现,唯独没有“吝啬”二字。
故事三: 赶考赠银
后来严监生病重之际,二位舅爷因去省城赶考,前来辞行,严监生又让赵氏拿出四封银子来赠予二人。依前文理解,每封银子应为一百两。
这岂是吝啬之人所为?只怕不是特别大方之人,都做不来如此慷慨之事。
严监生之我见
吝啬与慷慨,好像神奇的共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看似矛盾的人。甚至,我们的父辈、我们自己的身上,便有严监生的影子。
久远的历史,我们的民族似乎总处于兵荒马乱、灾年饥馑之中,对”饥饿”的恐惧,已然被刻成遗传的印记,一代代的复制传承下来,我们的长辈,一边对周边的亲人朋友极尽关照,一边又近乎“自虐”的对待自己,恨不得“一分钱也掰作两半使”,实在是“穷怕了”的真实体现。
古谚有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严监生靠对自己的吝啬,靠着精打细算,积攒下了万贯家财,却并不是为了他自己。是以,他可以慷慨对人,却在自己病重时依然“不舍得银子吃人参”,虽然迂腐,却正是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用如椽之笔,举重若轻地和着血和泪,写出了这样一个丰满的人物来,断然不是为了挖苦讽刺,而是要树立起一个卑微而又伟岸的典型形象来。
严监生正是这样一个带有民族性格特征的一个形象,我们对其应有尊敬,有怜惜,唯独不应有鄙夷、不屑。
结语
仅读一遍,很难完全体会到《儒林外史》的好来。
《儒林外史》的好,在于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以白描的手法,去讲述一个又一个世俗中人的故事。现实中的人性,复杂多变,远不是非黑即白,非好极坏那么简单。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不言褒贬,少有评论,他只把故事放在那里,让你自己去品味。这味道,酸甜苦辣咸,可谓五味俱全,又活色生香。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或许因着“讽刺之书”这几个字,令后人多以为《儒林外史》就是、仅是一部讽刺小说而已。我以为,如果以此来看《儒林外史》,大有以偏概全之嫌。盖因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少不了“指摘时弊”又或“婉而多讽”的,这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有谁曾见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带有讽世讥时的?又有谁曾见一味歌功颂德而得以不朽的作品呢?
我们在体会《儒林外史》讽世讥时的同时,也应能看到书中塑造了王冕、杜少卿、凤四老爹等一众高风亮节足以为万世楷模的人物来,这也同样是我们的先辈的形象,甚至可以认为是我们民族中曾经有过的无名英雄,他们不曾被记录进“正史”,却永久地不朽在这“儒林外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