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洞变身网红打卡地,野地探险热潮亟待整治

废弃矿洞变身网红打卡地,野地探险热潮亟待整治"/

废弃矿洞成为网红打卡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游客,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安全隐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对此,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整治措施:
1. "安全检查与监管": - 对废弃矿洞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 加强监管,对非法探险行为进行处罚,如关闭非法探险点、没收探险工具等。
2. "环境保护": - 对矿洞内的废弃物进行清理,减少环境污染。 - 对矿洞周边进行绿化,恢复生态平衡。
3. "资源保护": - 对废弃矿洞进行合理利用,如开发成旅游景点、科普教育基地等。 - 限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
4. "宣传教育": - 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废弃矿洞探险的危害,引导游客选择安全的旅游方式。
5. "政策法规": -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废弃矿洞探险的合法性与非法性。 - 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6. "合作与协调": - 与相关部门(如旅游、环保、公安等)加强合作,共同整治废弃矿洞探险问题。 - 与当地社区、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废弃矿洞的合理利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整治废弃矿洞探险带来的问题,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作者:赵志疆

有网友发现,浙江杭州建德的废弃矿洞成了近期某社交平台的热门打卡点。不少博主打卡推荐时都会提到“能玩又清凉”“全新的未知世界”“完美避暑胜地”……以此“种草”,吸引更多网友前往。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当地一共5个矿洞,此前都没人来探洞,不知道什么原因,今年夏天,来矿洞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洞是相通的,不仅岔路多像迷宫,而且山壁上的石块和山体有裂缝,随时可能有落石。考虑到存在安全隐患,当地已采取措施,用水泥将洞口进行了封闭。

郊外的废弃矿洞经过博主“种草”,摇身一变成为极具噱头的网红打卡地,在此过程中,既让人看到了“种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让人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以新、奇、险、怪为看点,一些所谓“攻略”正极力蛊惑人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近年来,网红探险成为高频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成为一些人心心念念的“流量池”。实际上,“网红”和“探险”原本相去甚远。前者以吸引关注为目的,后者则是不折不扣的专业极限运动。如果说探险界的“网红”,是以专业的表现征服观众;网红界的“探险”,更多仰仗的只是一颗无知者无畏的心。探险之路存在太多难以预料的风险,任何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意味着灾难的降临。

“探洞冒险”意外走红之后,杭州立即封闭了当地的废弃矿洞,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态度以及立即行动的效率,值得肯定。不过,堵住废弃矿洞的洞口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堵住野地探险的风险源头。这显然超出了某一地区的具体管辖,而需要网络平台贡献更多智慧、展现更大力量。

越来越多的人对探索未知充满好奇,哪怕是一个幽暗的废弃矿洞,也能令人欣欣然而向往之。问题是,“矿洞探险”绝不仅仅是戴个帽子、拿个手电这么简单。作为废弃矿洞,其自身往往都存在着地质隐患和各类危险,当网红博主为了博眼球大肆“种草”的时候,网络平台不应该视而不见。现实中,有些网络平台一边提醒“危险行为,请勿模仿”,一边对此类内容大加推广,这无疑是一种悖论——“广而告之”本身,就是对危险行为的鼓励和纵容。

探险既不是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更不应该是随意鼓励别人冒险。在引导大家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的同时,对于网络平台上野蛮生长的“野地探险”类内容,是该好好集中整治一下了。这既是维护公共安全的应有之义,也是网络平台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赵志疆)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发布于 2025-07-24 16:48
收藏
1
上一篇:舟山六横,大隐之地探险秘境,重走苍水路文旅之旅邀您启程 下一篇:探寻海南之美,揭秘各市县名字的由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