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开唐山了?
总想着给家人朋友带点“唐山味儿”,但到底哪些特产最值得打包?
六样本地特色,送礼自用都有面儿!
第一次见唐山麻糖,准会被它的模样惊到——薄得透光,卷成团花似的,像朵金黄的云。咬一口,“咔嚓”一声脆响,甜味儿从舌尖漫开,软乎乎又不黏牙。这糖的来头可不小,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了,四百多年的手艺传到现在,和面、擀片、炸制、浇浆,每一步都像在做艺术品。老字号“新新”“广盛号”的麻糖最地道,拿玻璃纸包着,往礼盒里一放,谁见了不说一句“讲究”?

名字叫“棋子”,其实更像小鼓,圆滚滚的,表面芝麻香得直钻鼻子。掰开看,油酥层层叠叠,肉馅、糖馅、什锦馅……能装下十几种味道。咬下去外层酥得掉渣,里层肉馅鲜得直冒油,甜口的又软又糯。九美斋的最出名,听说这手艺还上了唐山非遗名录,吃的可不只是饼,是老辈儿传下来的巧劲儿。关键是好保存,装在铁盒里,放半个月都不塌,送朋友再合适不过。

远远就能闻见那股香——不是冲鼻子的调料味,是鸡肉本身的鲜混着香料的醇。万里香烧鸡有八十年历史了,据说是融合了全国名鸡的长处,最后琢磨出自己的味儿。鸡皮烤得棕红发亮,轻轻一撕,肉就顺着骨头滑下来,软乎得能抿化,连鸡骨头都带着香。装在真空袋里,回家热一热,满屋都是香的,亲戚朋友围一桌,啃着鸡骨头唠嗑,这才叫“有面儿”。

唐山人管这绿豆薄片叫“咯扎”,听着土,吃起来可讲究。选最饱满的绿豆,泡发、磨浆、过筛,摊成薄饼,每一步都得盯着火候。生的时候嚼着有韧性,煮熟了吸饱汤汁,酸溜儿的、焦脆的、透亮的……醋熘咯扎最经典,酸得开胃;焦熘的咬着咔嚓响;玻璃咯扎透亮得能看见盘底,滑溜溜的像吃果冻。关键是它还养生,清肝败火,夏天吃最舒服,送长辈再贴心不过。

光绪年间传下来的手艺,到现在还坚持用当年的东北芝麻。磨香油的师傅说,得挑最饱满的芝麻,晒得干透,再小火慢炒,榨出来的油才香得纯粹。倒一点在凉菜上,芝麻香“腾”地就窜出来,拌面条、调饺子馅,啥菜都能提味儿。瓶子上印着“罗锅子”,老唐山人买菜都认准这个牌子,送朋友一瓶,做饭时滴两滴,就能想起唐山的烟火气。

乐亭汀流河的甜瓜基地,土质肥得流油,种出来的甜瓜自带“甜密码”。个头齐整,像小阔梨似的,皮儿薄得能透光,咬一口“咔嚓”脆,汁水顺着嘴角流,甜得直晃牙,但一点都不腻。夏天热得没胃口,啃两口这甜瓜,凉丝丝的,比喝汽水还痛快。装在纸箱里,拎着也不沉,送邻居、送同事,拆开就能吃,谁见了都夸“新鲜”。

离开唐山前,总爱逛逛老街的特产店。玻璃柜里码着麻糖,铁盒里装着烧饼,烧鸡的香味混着香油的甜,连空气里都飘着“唐山味儿”。这些特产不是简单的食物,是走再远都能想起的“家”的味道——给爸妈带盒麻糖,他们准会说“闺女/儿子有心了”;给朋友分个甜瓜,能唠半宿在唐山的趣事。

下次来唐山,你最想先尝哪样?是咬一口就脆的麻糖,还是香到骨头里的烧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