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当老大,靠的不是名气,是拳头和位置。
现在的乌鲁木齐是新疆的中心。飞机飞到新疆,一般都停在乌鲁木齐。铁路和公路从这里通向四面八方。这是一个交通枢纽,把整个新疆连接起来。人们从这里出发,去新疆的任何地方。

事情过去不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新疆的中心在另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伊犁。清朝的时候,伊犁是新疆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在那里决定。那里才是当时新疆真正的老大。
清朝的统治到了晚期,国家变得很弱。北边的沙皇俄国一直盯着新疆的土地。它利用这个机会,直接出兵占领了整个伊犁河谷。这个动作改变了伊犁的命运,也改变了新疆的未来。
公元1762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立了最高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的名字叫“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后来人们叫它伊犁将军。伊犁将军的官职很大,负责管理整个新疆地区的军人和老百姓。
伊犁将军府
将军府的地址选在了伊犁河谷的惠远城。那个地方土地肥沃,水草也多,物产很丰富,是一个好地方。当时的惠远城建得很好,城里有政府办公的地方,还有军队驻扎。这里发出的命令可以管到很远的地方。
在超过150年的时间里,伊犁就是新疆最重要的地方。它的经济好,军事地位也重要。没有人怀疑它作为新疆中心的地位。它掌控着整个区域的局势,是新疆的大脑。

伊犁河谷的地形,开口向着西边。国家强大的时候,这是一个向外发展的通道。国家衰弱的时候,这就成了一个没有遮挡的大门。敌人很容易从这个方向冲进来。
19世纪60年代,中国内地战乱不断。中亚浩罕国的一个军官阿古柏趁机带兵入侵新疆。沙皇俄国说要帮忙收复失地,结果直接出兵占领了伊犁。这让清朝政府的处境变得困难。
北京的朝廷里,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李鸿章为首,他们觉得东南沿海的防守更重要。他们认为新疆太远,花钱太多,不如放弃掉。这个想法叫“海防”派。
另一派是“塞防”派,以左宗棠为首。左宗棠是湖南人,他坚决反对放弃新疆。他认为那是中国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丢。如果现在退让,以后防守边疆花的钱一点也不会少,还会失去更多土地。
抬棺出征
为了筹集军费,左宗棠想了很多办法。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这次去新疆可能回不来。他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后面,表示他收复新疆的决心。这份决心,让后人记住了他。

左宗棠带领他的湘军进入新疆。他们打仗很厉害,只用了不到2年时间,就收复了除了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地区。入侵的头目阿古柏失败后自杀。但是沙俄军队还赖在伊犁不走。
清政府派了一个叫崇厚的官员去和俄国谈判。这个官员很没用,签了很多对中国不利的条款,差点就把伊犁白白送给了俄国。这个消息传回国内,所有人都很愤怒。
清政府顶住了压力,换了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去重新谈判。
> 1881年
这一年,双方通过《伊犁条约》解决了问题。中国总算是把伊犁地区收了回来。但是这次谈判的代价也很大。中国永远失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土地。
> 70000
这是中国失去的土地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一刀割得很深。伊犁虽然回来了,但它的地理位置变了。它从一个地区内部的指挥中心,变成了一个边境线上的前哨。

把新疆的首府继续放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已经不合适了。伊犁的位置太靠前,俄国的炮口几乎就顶在头上。新疆需要一个新的、更安全、更能控制全局的“大脑”。
当时负责新疆事务的大将是刘锦棠,他是左宗棠的部下。新疆刚刚收复,非常不稳定。选省会的第一标准不是经济或者文化,而是战略位置和对全局的控制能力。
当时有几个备选城市。南疆的喀什,东疆的哈密,还有位于新疆地理中心的库尔勒。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
喀什的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但它的问题和伊犁相似,位置太靠西了。它本身就在边境线上,从喀什去管理东边的哈密,距离太远,命令传递很慢。
库尔勒在地图上看,差不多是新疆的正中心。但地理上的中心不等于战略上的中心。库尔勒周围的地势比较平坦,缺少可以用来防守的险要地形。不容易形成一个强大的控制点。
乌鲁木齐的优势
这个时候,乌鲁木齐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它在清朝时还叫迪化。它的位置很特别,正好在天山山脉北边一个重要的豁口上。这个位置让它能方便地连接新疆的各个部分。
从乌鲁木齐出发,向南可以越过天山,到达吐鲁番盆地,进而控制整个南疆。向北可以辐射广阔的准噶尔盆地。向西可以通往伊犁。向东则连接着通往中国内地的河西走廊。

乌鲁木齐就像一个十字路口,连接着南北疆,也沟通着东西方。它不像伊犁和喀什那样直接面对外部威胁,有天山和准噶る盆地作为天然的屏障。它扼守着交通和地理的咽喉要道。
对于一个需要重建秩序、巩固统治的政府来说,没有比这更理想的地点了。把指挥部设在这里,可以最快地将力量投送到新疆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个选择很实际。
> 1884年
这一年,新疆正式建省,省会就定在了迪化。这个决定标志着新疆的治理思路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偏重于西边的“伊犁中心”,变成了一个更均衡、更注重和内地联系的“乌鲁木齐中心”。
省会确定之后,乌鲁木齐的发展很快。清末民初,各地的商队在这里汇集。来自天津、山西、湖南、甘肃的商会都在这里设立了分会。俄国人也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和贸易圈。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中央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迪化”这个名字,改回它本来的蒙古语名字乌鲁木齐。乌鲁木齐的意思是“优美的牧场”。
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的地理优势被进一步放大了。它不仅是新疆的中心,更成了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城市。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国际航空港等现代交通网络,让这座城市与世界紧密相连。
回头看,伊犁、喀什、库尔勒,它们都在各自的区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伊犁依旧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喀什在“一带一路”中地位重要。库尔勒凭借油气资源成为南疆的经济强市。
它们都很好,但它们都不是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成为首府,不是因为它在哪一方面都最完美,而是因为它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提供了一个最稳妥的解决方案。它用一个不偏不倚的位置,托住了整个新疆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