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深处,探寻山川风土的韵律与灵魂

母语深处,探寻山川风土的韵律与灵魂"/

“母语”里的山川风土,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和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这些山川风土往往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母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中国文学和语言中,山川风土的描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山川之美:中国古典文学中,许多诗人、文学家都曾描绘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赞美泰山的雄伟壮丽。
2. 风土人情: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具特色,如《红楼梦》中描绘的江南水乡,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而《水浒传》则展现了北方山林的粗犷和豪迈。
3. 地域文化:山川风土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如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早茶等,都是地域风土文化的体现。
4. 民间传说:许多民间传说都与山川风土有关,如《白蛇传》中的西湖、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的银河等。
5. 历史遗迹:山川风土还与历史遗迹紧密相连。如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故宫等,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总之,“母语”里的

相关内容:



根据发生学,“方言肖其山川风土”,意指方言与产生地的地理、气候有关。

朋友问,你是哪里人,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说一句方言作为证明。我们与母亲、与家乡的紧密联系之一,也是方言。



老一辈人特别珍视祖上传下来的方言。

客家人谚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还有唐代的贺知章在《回乡偶书》里写到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果忘了乡音土语,老了回乡,怕无人相认。拾回小时候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可以各美其美,也可以美美与共。


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但都体现了汉语之美。

各地有不同方言,但所有方言都有中国文化作为根,都饱含中华文化的基因,并透过有地域特点的语言,将其传承下去。

所以,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就认为,“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

方言除了融入了地方文化的特质,更是保留了古代汉语要素。在这些古代文化要素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前进,方言融入了新的元素。

方言背后有古代的文化典故:有人说,河南话中的“行”,成为“中”,就与嵩山、河南为天地之中有关;广东话管谈恋爱叫“拍拖”,这是跟珠江口一带航运俗语有关的;上海话俚语里融入了不少“洋泾浜”的英语,青岛方言中甚至有德语词汇,这跟上海、青岛开埠历史有密切关系。

而从另一角度透视母语方言,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茶叶是中国传播到海外的。在海外国家,如果茶叶是由海路入境的,比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当地把它叫“tea”,发音跟福建闽南的方言发音很接近;但如果当时是由中国陆路入境的,则当地管它叫“cha”,更接近现在的普通话发音,像土耳其、巴基斯坦、俄罗斯等,甚至深入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成为斯瓦希里语中的“chai”。

通过一个方言和发音,可以看出中国茶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途径,实际也是文化交流的缩影。

方言连系着我们与家乡。当然,如果父母在身边,乡愁会少一些,但想念一直浓稠。在心底说着方言,希望“母语”里的山川风土能接收到游子们思念与爱的讯息。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监制/洪琳、杨奉涛

制片人/汪鑫、杨修雯

主编/何宇、杨君君

作者/陈毓娟

嘉宾/赵金刚、高舒杨多杰

编辑/林纯、李敏婷、石香云

END



魅力永传



发布于 2025-07-23 15:13
收藏
1
上一篇:古代文化常识三,探寻山川地理的奥秘与传承 下一篇:山川风土映千古,汉语方言绘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