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今年立秋“三不一特殊”,揭秘背后神秘说法

8月7日立秋,今年立秋“三不一特殊”,揭秘背后神秘说法"/

2023年8月7日立秋,这个立秋确实有一些特别之处,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1. "立秋时间较晚":按照农历,立秋通常在8月7日或8日,但今年的立秋时间比往年稍晚。这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和太阳黄经的变化导致的。立秋时间较晚,意味着夏天的尾巴可能会更长一些。
2. "秋老虎天气可能更明显":立秋之后,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有时候“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容小觑。今年的立秋时间较晚,可能会使得“秋老虎”天气更为明显,即气温仍然较高,甚至可能超过夏季的高温。
3. "气候变化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季节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今年的立秋时间较晚,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季节变化的不规律,比如夏季延长、冬季缩短等。
这些特点并没有特别深奥的“说法”,而是基于天文和气候学的解释。立秋时间的早晚以及天气变化,都是自然现象,反映了地球公转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关内容:


今天下午1点52分进入立秋节气。

高温预警还在发,秋老虎已经蹲在门口了。

今年这立秋可真是赶上了“三重暴击”:晚立秋、闭眼秋、秋包伏全凑齐了。

看时辰,下午才交节算“晚立秋”,老话说“晚立秋,热死牛”真不是吓唬人。

气象台数据摆着呢,副热带高压根本没撤退的意思,未来十天全国多地持续35℃以上高温。

更扎心的是今年立秋后还有12天伏天,妥妥的“秋包伏”,加上“闭眼秋”属性,热浪起码得缠磨到白露。

闰六月把立秋逼到农历七月,按农谚算“晚立秋”。

老农民最懂这个理儿,“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的谚语传了几百年。

今年闰月打乱了节奏,田间水分蒸发量比常年高15%,河南山东的玉米已经开始“掐脖旱”,急等人工降雨救场。

最麻烦的是秋老虎遇上秋包伏。

2013年同样组合拳,上海创下43℃的百年记录。

今年华南多地体感温度直奔45℃,地铁站发冰块的新闻都出来了。

办公室空调连轴转,户外劳动者更遭罪,广州已有快递员热射病送医。

老祖宗早把应对智慧揉进习俗里。

北京胡同今早排起贴秋膘的长队,卤煮店老板三点就起来炖肠子。

“啃秋”西瓜销量翻倍,水果批发市场凌晨四点灯火通明。

但医生提醒:三伏天猛吃羊肉小心上火,绿豆汤反而更解暑。

节气表翻到立秋这页,手机天气却还标着红色高温。

空调外机轰隆声里,秋天只活在老黄历上。

这届年轻人一边网购便携空调衣,一边在农谚评论区刷“祖宗诚不欺我”。

发布于 2025-07-23 14:31
收藏
1
上一篇:8月7日立秋,今年立秋“三不同”特点,揭秘背后神秘说法 下一篇:8月7日立秋,今年立秋“三不同”特点揭秘,背后有何特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