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东北那旮旯,有个老物件叫 “嘎拉哈”,过去可是老稀罕玩意儿,尤其受东北妇女和小孩待见,围绕它的游戏,承载了无数东北人的童年记忆。今天就唠唠这嘎拉哈到底是啥。

嘎拉哈其实就是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学名距骨。这小骨头在东北可有大讲究,一般有四个面,咱东北人按形状给它们起了接地气的名,分别叫 “肚儿”“坑儿”“驴儿” 和 “砧儿” 。以前,嘎拉哈多取自羊、猪、鹿、狍子等动物,家里杀牲畜时,孩子眼睛都盯着,就盼着把这嘎拉哈留下来玩游戏。

嘎拉哈这名字也有来历,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叫沙嘎,达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满文音译是 gachuha,清代正式汉文写法是 “背式骨”。咱东北人就稀罕叫嘎拉哈,叫着顺口、亲切。

嘎拉哈玩法五花八门,老有意思了。最常见的是 “泼真儿” 和抓嘎拉哈。抓嘎拉哈时,把一堆嘎拉哈撒在炕上或桌上,玩家将小布口袋或小钢球高高抛起,趁其在空中,眼疾手快抓起规定数量或特定面的嘎拉哈,再稳稳接住落下来的口袋或钢球。过程中不能碰倒其他嘎拉哈,手里的也不能掉,失误就换人。这游戏特考验眼手协调和反应速度,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常为谁抓得多、快争得面红耳赤。
“泼真儿” 玩法,不同地方有差别,大致是几个小伙伴各自拿出几个嘎拉哈放一起,通过弹、扔等方式,看谁能把更多嘎拉哈赢到自己手里。辽河套一带,以前逢三年遇五年还组织嘎拉哈大赛,场面热闹,冠军能得一只乳猪,在十里八村可有面儿了。
嘎拉哈游戏历史悠久,相传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和金兀术有关。金兀术小时候贪玩,不爱学骑马射箭,他爹完颜阿骨打让他出去学艺。他射死好多狍子、黑熊和野猪,取下嘎拉哈。武艺学成时,白发老妈妈让他把 3 个嘎拉哈朝上扔 3 次、接 3 次,练得精准娴熟才让他带走。后来金兀术成了厉害人物,女真各家为让孩子有出息,就收集嘎拉哈给孩子扔着玩,抓嘎拉哈慢慢成了孩子常玩的游戏。这嘎拉哈不单是游戏,也是对东北先民狩猎、游牧和战争生活的追忆。
过去,玩嘎拉哈是东北孩子冬天一大乐事。一到冬天,外面冰天雪地,孩子们就猫在热乎炕上,几个小伙伴围坐一起,掏出珍藏的嘎拉哈就开始玩。大姑娘小媳妇也爱玩,玩嘎拉哈还能锻炼手的灵巧性,手巧的姑娘做针线活都厉害。
如今时代变了,高科技玩具层出不穷,嘎拉哈没以前常见,但在东北人心里仍有特殊地位,承载着童年回忆,是东北民俗文化重要部分。说不定哪天,东北大街小巷又能响起孩子们玩嘎拉哈时的欢声笑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