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揭秘,嘎拉哈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马未都揭秘,嘎拉哈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马未都是中国著名的收藏家、古董鉴赏家,也是一位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嘎拉哈,又称“羊拐”、“羊骨”,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内蒙古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玩具,由羊的踝骨制成。嘎拉哈在游戏中具有多种玩法,既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也是当地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马未都在他的节目中多次提及嘎拉哈,不仅因为它具有文化价值,还因为它背后蕴含的民间智慧和生活哲学。在马未都的解读中,嘎拉哈不仅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在面对生活中不确定性时的应对策略。
马未都对于嘎拉哈的解读,体现了他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深厚功底,以及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尊重。通过这样的节目,马未都不仅传播了文化知识,也增进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内容:

嘎拉哈是满语,东北地区流行,北京人还是多称呼羊拐。羊拐是羊后腿的膝盖骨,比较其它动物的膝盖骨,羊拐显得方正,约普通麻将牌大小,四方四正的,符合游戏玩耍的规律。

抓拐还是耍拐文字表达还真说不清,因为北京土话叫“chua(三声)”拐,这游戏女孩子独享,男孩只有看的份。可能是女孩子手巧,一副四拐外加一个沙包,坐在台阶上,沙包翻飞,羊拐任凭摆布,让你眼花缭乱。四个大面各自有名:坑儿、背儿、耳儿或者轮儿、真儿,每个代表一定的分数,最后比试双方决出输赢,高高兴兴偃旗息鼓回家吃饭。

我们的童年时代男女生之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隔阂,女孩子的事没人去掺和,连站在旁边观看都觉得丢人,所以至今我都不明白“耍拐”如何玩如何计分,只知道大致动作就是将沙包往天空一扔,趁它未落下之际按程序规定将羊拐依次摆放好。由于羊拐四个面凹凸不平,不那么容易听指挥,失误频出,错时只好将权力拱手让出,再去期盼对方出错。

我小时几乎没吃过羊肉,母亲嫌牛羊肉膻,从不吃,那就更别说羊骨头汤了,没有羊骨头汤熬,自然就没地儿找羊拐去,我只好去副食店卖肉的柜台去找,一次一个卖肉的师傅见我东找西找,就问我找什么,我说找羊拐,他说这里只卖猪肉,麻利地用尖刀剔下一块猪拐扔给我,我 连谢都没说就攥着回了家,又熬又煮又剔又用牙啃,才算让猪拐干净了。当我拿着猪拐去和女孩子的羊拐比较才发现,猪拐不仅个大,还歪,拧巴着。我心想,怪不得猪走道不行呢,原来是拐长得不行。

(图片来自网络,尊重原作者版权)

发布于 2025-07-22 04:43
收藏
1
上一篇:对照过去,圣地延安,岁月沧桑,你已认不出了我 下一篇:揭秘东北方言,嘎拉哈究竟是什么神奇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