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论语,探寻任重道远之重与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航标

吾爱论语,探寻任重道远之重与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航标"/

“任重道远”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承担的责任重大,而且实现理想的道路遥远。
关于“多重才算重,多远才是远”,这实际上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1. "多重才算重": - "责任之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承担的责任有多重,比如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等。这取决于个人的角色和所处的环境。 - "理想之重":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追求的理想有多崇高,比如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等。
2. "多远才是远": - "时间之远":可以理解为实现理想需要的时间有多长,比如个人成长的时间、社会变革的时间等。 - "空间之远":也可以理解为实现理想需要跨越的距离有多远,比如从个人到集体,从国内到国际等。
总的来说,“任重道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前进。至于“多重”和“多远”,则是个人的感受和认识,因人而异。

相关内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弘:弘大,抱负远大。

(2)毅:强毅,意志坚毅。


—题记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将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到死才能停止,这不是路途遥远吗?”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贵族阶层或者读书人。曾子自己也属于这一阶层。他对士的希望是“弘毅”二字。

弘,就是要有远大的抱负,那就是仁。毅,就是要有毅力,要能够始终追寻那个目标。


这两个字,之所以配上任重道远,是因为,仁,是儒家最高的修行,放在自己肩上,不可谓不重。而求索的道路是与生命等长的,不可谓不远。

由此可见,一个真正的士,是一生富有使命感的,这种使命不会因为职位提高就放下,不会因为利益获得就丢掉,不会因为生命危险就放弃。

就像一个读书人通过科举获得高官厚禄,但是他不会放弃对仁德的追求,比如苏东坡,比如王阳明。就像一个时代的变革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即使面对着失去生命也不改对使命的担当,比如谭嗣同,比如李大钊。


“士不可以不弘毅”,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是使命般的召唤。

读书人如果没有远大的抱负,就不可能拥有推动国家进步的学问,不可能有宁折不弯的脊梁。只有目标远大,才有毅力坚守学海的寂寞。

为官者如果没有治国的使命,就不可能拥有放弃私我的胸怀,不可能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只有以国为家,才有为国家死而后已的恒心。

当代之中国,每个人都是士,以仁为己任,既管好自己,又影响别人,终其一生,便是“弘毅”之人。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

发布于 2025-07-21 08:15
收藏
1
上一篇:典籍之光耀新时代,士者弘毅,任重道远之征程 下一篇:演兵2020·空军空降兵,聚焦“快重特远”,全方位锻造打赢制胜硬核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