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中轴线的六座建筑及四正门为什么要那么建,有什么深层含义?
《易经•彖传》里有一句话是对乾卦的解释“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句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这个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精神。
我们先来具体分析一下,“乾道变化”,就是天道的变化;“各正性命”的“正”就是解释“元亨利贞”的“贞”,把它解释为“正”,就是要守正道,就是如果按照乾道的变化规律来做,它可以使你的“性”和“命”都得到端正,都走正道。
“保合太和,乃利贞”,怎么才能有利呢?怎么才能走正道呢?四个字:保合太和。只有太和了,才能生生不息。以“和”为准,“保合太和”可以组成三个和:太和、合和、保和,再加上《易经》推崇的中和,一共四个和。
说到这里,大家脑海里是否想到了一个画面,那就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中国活字印刷的“和”字,传达了中国人“和为贵”的文化理念。
还有游览过故宫的人,大家是否记得,故宫开四个门,这四个门就是文王八卦的四正卦。
四正卦为:震卦、离卦、兑卦、坎卦,
分别对应 东方、南方、西方、北方。
同时与“四时”(春、夏、秋、冬)及“四象”
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存在关联。
四个门分别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它们分别位于紫禁城的四个方位,共同构成了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的出入通道体系。

午门(南门)。
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位于中轴线南端,是皇帝举行大典和举行廷杖等仪式的场所。其"明三暗五"的结构设计(正面三洞、背面五洞)体现了礼仪与实用的结合。
中间洞为皇帝专用,两侧供文武官员及特定场合使用(如殿试前三甲出宫)。
神武门(北门)。位于内廷北端,是后宫人员的主要通道。皇后通过此门参加祭祀或前往圆明园等处,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也从此门离开。
选秀女、皇后行亲蚕礼等重要活动在此举行。
东华门(东门)。
位于外朝东路,与西华门对应形成横轴。明清时期太子及内阁官员由此出入,同时存放阅兵物资(如铠甲)。其门钉有72颗,其他三门是81颗。
因五行中东属木,三大殿属土,减一列改阴木避克土。
清代皇帝去世后棺椁由此运出。
西华门(西门)。
靠近西苑,供皇帝与后妃出行使用。八国联军
侵华时慈禧太后曾由此逃往西安。
门钉数量与其他三门不同(9x8而非9x9),与五行相关。
这四座城门的布局既体现了"前朝后寝"的礼制原则,也通过不同的功能划分保障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与日常运作的秩序。

故宫的中轴线有六座建筑,就是《易经》的六根爻,“六位时成,六个空间,六个时间,”一个六爻的六十四卦可以拆成两个八卦,所以这六个建筑又分成两大部分,叫前三殿,后三宫。前面是办公区,后面是生活区。
前三殿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就取自“保合太和,乃利贞”。
后面三宫:第一座乾清宫是乾卦(纯阳卦),第三座是坤宁宫是坤卦(纯阴卦)。因为乾卦是皇帝,坤卦是皇后,所以,本来设计时乾清宫是皇帝住,坤宁宫是皇后住。《易经》里说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必须阴阳和合才能生生不息。故而,中间的那座建筑叫“交泰殿”,是泰卦,指乾坤的交合,取自《易经•彖传》的“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合和、保和、中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和”,就是圆满和谐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所以,在前三殿里面,最主要的殿就是太和殿。
那么怎么实现这种境界和终极目标呢?前面的三个和:中和、保和、合和,是实现“太和”的手段和方法,或者叫途径。
“和”、“中和”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精神。
同时乾卦,下乾上乾,乾为天。乾卦七条爻词,其中五条说到了“龙”。《说卦传》里面说乾卦还表示马,“乾为马”。所以龙马精神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龙马精神是刚强的、向上的。龙腾云驾雾。马也是刚健的,跑得快,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同时天它是自己在运行,它是自强的,所以人也应该像天一样,要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下坤上坤,坤为地。地是厚重的,它也是阴柔的。大地包容、宽广,承载万物,使之生生不息。其有厚德,厚德载物,是让我们学会包容宽厚、居下不争、自然无为、谦虚谨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