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年份时不时多出个月份。
这事你肯定遇到过,日历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一年怎么多了一个月?像2025年蛇年,它就多了一个闰六月,整年有384天,日子拉长了。

为啥要这样搞呢?说白了,就是为了不让季节乱跑,保证日子准头。
我们平常说的农历,主要是看月亮。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这样一个周期就是农历一个月。但节气、季节变化这些事儿,得看太阳,跟着公历走。
麻烦就出在这两套体系上。公历一年大约是365天多点,农历一年12个月只有355天左右。这两边差了将近11天。这个差距短时间看不出来,要是一放三四年,你算算,差出一个月不止了。时间一长,那不乱套吗?好好的农历新年,可能就慢慢挪到秋天去了,种地、过节还咋看日子?
所以,古人想了个聪明的法子:补!每19年里面,找出7个年份,往里加一个月,这叫闰月。加了之后,年份总天数接近公历年,季节和月份基本就能对上,不会错乱了。
这个闰月往哪里塞,也不是随便想加哪儿都行,它有规矩。关键要看一个叫“中气”的东西,它属于二十四节气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平常农历每个月,都应该分到一个“中气”。一年有12个中气。比如,春天的春分、谷雨,夏天的夏至、大暑等等。
2025年的农历六月后面那个月,问题来了。节气上看,它只有第一个节气“立秋”,而下一个中气“处暑”,却跑到再下个月开头去了。整个月都没有轮到它该有的那个“中气”,它就只能是闰月,不算正常的月份。又因为它紧挨着六月,就叫它“闰六月”。
为啥闰六月出现得相对多些呢?跟地球转圈的方式有关。它围着太阳转的轨道不是正圆,是有点扁的。夏天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远点,走起路来像是“慢悠悠”的。节气和中气之间隔着的时间,在夏天这一段就拉得稍长一点。所以,像农历四月、五月、六月前后,出现“缺中气”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一些,闰月也就更常安排在这儿。
这种事情也不是头一回碰到了。大家往前数数,2017年那会儿,就有一个闰六月。下一次啥时候?2036年,它还会有个闰六月。你看,两次闰六月相隔时间不太固定,短的有8年,长的能到11年。只要月亮和太阳的步调需要调整,就该加闰月了。
说到底,闰月这个设计,挺聪明的。它保证咱们农民看农历节气种地,中秋月圆、春节喜庆的日子,几百年、几千年了,基本都在应该待的季节,不会乱了套,该热的时候热,该冷的时候冷,过年也总是在大冬天里。家里日子、国家大事,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过日子踏实多啦!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个法子,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农事该乱成啥样?这就好比家里用上节能空调,温度始终保持在舒适状态,让人舒服放心。古人这套方法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