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从茶苗到王者之路的蜕变修炼

西湖龙井,从茶苗到王者之路的蜕变修炼"/

西湖龙井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成为茶中王者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以下是西湖龙井成为茶中王者的一些关键步骤:
1. "地理优势":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西湖区的土壤为酸性,富含有机质,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品种选择":西湖龙井的主要品种是西湖群体种,这种茶树品种具有发芽早、产量高、品质优良等特点,是制作西湖龙井的理想品种。
3. "种植管理":茶农们对茶树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合理密植、适时修剪、科学施肥等,以确保茶叶的品质。
4. "采摘标准":西湖龙井的采摘非常讲究,通常在清明前后的十天内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摘时间早、采摘标准高是西湖龙井品质优良的关键。
5. "传统工艺":西湖龙井的制作工艺独特,包括杀青、揉捻、炒青三个步骤。其中,炒青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要求茶农在短时间内将茶叶炒熟,同时保持茶叶的绿色和香气。
6. "品质鉴定":西湖龙井的品质鉴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包括外形、香气、滋味、汤色、

相关内容:

茶,兴于唐,盛于宋。


在茶的千年历史过程中,陆陆续续涌现出了不少名茶。不过自明清以来,西湖龙井快速脱颖而出,从籍籍无名走向王者的地位,有人称“茶虽有之,但皆不及龙井,茶虽有之,但以龙井贵”。



那么,西湖龙井是如何成长为王者的呢?


首先,当然得益于杭州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


杭州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理位置处于茶树生长的黄金纬度:北纬28~32度之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呈弱酸性,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注定杭州会产名茶。



早在唐代,《太平广宇记·江南东道》中就说杭州多美石、泉水和名茶。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天竺、灵隐寺一带所产的名茶,即天竺茶、灵隐茶。


到了宋代,杭州名茶有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


北宋时期,辩才法师在龙泓山狮子峰栽种出了被后人成为“龙井”的茶叶,被誉为“龙井茶祖”。从此西湖龙井开始了它的崛起之路,为诸多文人称道。



比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说到,杭州茶叶以龙泓山为最,钱塘、天竺、灵隐者为下品;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说:“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尔。”


甚至有人认为当时的六安茶与龙井相比也只得甘拜下风,清代张沁就说,六安茶,一旗一枪,色莹碧,与龙井同。但仍不如杭州龙井。



由此可见,明清两代的文人雅士对龙井茶均赞赏有加。


除了有好的生长环境,西湖龙井还得益于其独特的炒制工艺。


古时候,西湖龙井均为手工炒至,分为青锅和辉锅。青锅主要是散发茶叶的青草气,使茶叶的色泽和香气基本成型,摊放后,就是最重要的辉锅工序。


辉锅时,对炒茶师父的技术要求很高,要通过抖、搭、拓、捺、甩、抓、推、扣、磨、压等十大手法交替进行,只有时间、火候、手法都恰到好处,才能炒出品质上佳的龙井,所以即便在杭州,也是“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



西湖龙井炒制难度如此之高,也难怪明代的高濂在对比西湖龙井和六安茶时说,六安茶品质虽好,然炒法不精,故不如龙井。


西湖龙井在明清之时产量极少,明代屠隆《茶说》中提到,当时的龙井茶产地不过数十亩而已,到了清代,翟灏在《湖山遍览》中说龙井茶每岁所产,不过数斤。


龙井既名声在外,又产量稀少,自然价格昂贵。许次纾在《茶疏》中不无自豪地说:“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



然而,即便“肯以重价”,往往也很可能买不到正宗的西湖龙井。


这是因为,随着西湖龙井声望日隆,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早在明清时就有很多假冒西湖龙井的,高濂就记载“附近假充,犹之可也,北山西溪俱充龙井……以乱真者多尔”,而袁枚也在《随园食单》中说,“富贵人家不能吃者也”。


当然,西湖龙井如日中天的地位,当然离不开它的代言人——乾隆皇帝的钟爱和力推。



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三次去品尝了西湖龙井,我们知道,乾隆爱盖章、爱写诗,每到一地必须写几首诗过过瘾,这无疑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广告。


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乾隆观看完西湖龙井的采制过程后,写了一句广告语,“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再次去龙井,并去老龙井品茶。乾隆三十年,乾隆又去龙井游玩,写了《再游龙井作》一诗,还有追忆龙井寺的诗,比如“我曾游西湖,寻幽至龙井”等。


而且他游览完龙井之后,题下了龙井八景,而御茶十八棵更是令西湖龙井确定了牢不可破的王者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能让更多群众喝到西湖龙井,我国在西湖龙井的种植技术、炒制技术、茶树种植方面进行了大力推广,从此西湖龙井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饮。

参考资料:《明代以来西湖龙井成为名茶的原因探析》,程雅倩、彭光华,《农业考古》2016年第5期。

发布于 2025-07-18 07:27
收藏
1
上一篇:寻味上海丨海蟹四味,品味滩涂珍馐,尽享上海滩海蟹风情 下一篇:宋词韵律映科举辉煌,一壶“旗枪”香茶,诗意传承千古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