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与人文的积淀。青岛,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名风貌,勾勒出百年风云与时代风华。从老城区的街巷到海滨的渔村,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处命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青岛市民政局发布了第二批青岛市地名保护名录。此次名录收录了43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特色和地理标志的地名,旨在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历史记忆。让我们共同关注、珍惜这些地名,让它们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青岛永恒的符号与骄傲。
灵山灵山原名“零山”,又名“灵芝山”,因形似灵芝而得名。位于即墨区灵山街道南部,北距灵山村2.5公里,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主峰海拔154.6米,占地约4平方公里。后因香火之盛、求神灵验,改称灵山。素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仙山圣母”而闻名。

灵山是即墨北部海拔最高的山峰,地处烟青和青石两条公路干线之间,地势险要。灵山,于百里平川拔地而起,山体三峰呈东南排列,树木葱郁,风景如画。晴日,登上望海石,可窥东南大海;阴雨天气,峰顶则云雾缭绕,久聚不散,有“灵山戴帽”之说。春秋时节,多种候鸟汇聚于此,偶有全身赤红的“火狐狸”穿梭于万绿丛中。2001年被命名为“灵山森林公园”。

灵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庙宇建筑别具一格, 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尤以灵山老母的传说最盛。景区内老母庙圣母殿中的“青霄元君”亦称“灵山老母”。《元君碑记》曰:有一招远女子王氏,童养于即墨金门姑母家,因相貌丑陋而受虐待。一日汲水遇一仙人指点,还其真容,艳如天仙。农历四月十五日坐化于山顶大石之上,得仙为“青霄元君”。因传其保佑着四方良家百姓,人们捐钱物为其建庙。后来,农历四月十五被定为灵山庙会日。此后,灵山庙会历经若干朝代,规模愈来愈大,高峰时,一日云集数十万之众。
相传灵山老母庙创建于周元王五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后又经过唐朝和明朝两次大的修整和扩建,已成为灵山庙宇殿堂中规模之最,吸引了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香火极盛。自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地方天灾人祸等多种原因,逐渐开始败落,慢慢地使灵山庙宇颓垣断壁、残破不堪。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山庙主持手持《重修灵山庙序》,四处叩化募捐,这才有民间集资重新修复扩大,并有了相当大的规模。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所有的庙宇全部被摧毁。据《即墨年鉴》载:现在的老母庙是1992年,灵山党委、政府和人民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开发灵山旅游资源,重新修建的。修复后的庙宇有圣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无生殿、龙王殿、三神总殿、十八只手殿等,其中圣母殿规模最大也最富丽堂皇,是灵山代表性的道教殿堂。
灵山是即墨城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军事价值,是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素有“胶东要冲”、“青岛北大门”之说,在近代革命战争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即墨县委成立于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灵山点燃了全县抗战的烽火。1949年,经毛主席签令部署灵山战役,打响了解放青岛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