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亚洲遇到了大麻烦。
1997年,金融危机来了。那个时候,很多东南亚国家都慌了神。中国做了一件事—人民币没跟着贬值,还把自己的外汇拿出来,帮香港稳住了市场。
这一下,让东南亚国家看明白了。原来亚洲内部,自己人也能靠得住,不一定非要指望外面的人。

世界银行有过统计。
看看过去三十年,亚洲地区打仗的事情,比欧洲少多了,只有欧洲的三分之一。跟中东比呢?五分之一都不到。
经济反倒是另外一个样子。增长率差不多都在6%左右。
有个叫“海南中心圈”的地方,说的就是东亚、东南亚、南亚这一大片。里面住了43亿人,全世界一半多的人口都在这儿。
这里的穆斯林人口,比整个中东加起来还多。
可你听过这里因为不同文明闹出大乱子吗?
2025年,在天津要开一个会,叫夏季达沃斯论坛。到时候会来1700多个人,都是全世界搞政治、做生意、做研究的头面人物。
他们要谈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很多地方都在闹别扭,为什么亚洲这边,大家还能坐下来一起做事?

在天津达沃斯论坛的会场里,有一组数字写得特别大。
全世界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东西,中国自己就占了差不多三成。
中国、日本、韩国,再加上东南亚那些国家,它们连在一起做生意,全世界制成品贸易里,有38%都是他们做的。
这可不是件小事!
“湄公河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个例子。
湄公河流域的国家,因为水怎么分闹过意见。他们没选择对骂,反倒是一起搞了个组织。大家一块儿开水电站,一块儿搞跨境捕鱼。
问题就这么一点点解决了。
柬埔寨以前的首相,叫洪森。他有一次开了四个小时的直播,一直在说泰国他信家族的问题。最后呢?也就是嘴上说说。
这事要放在中东,可能就是战争的导火索。在欧洲,可能就会关掉能源管道。
新加坡的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在一个不对外的讨论里讲过一件事。
东盟国家之间要是有土地的矛盾了,他们有个不写在本子上的规矩—先把问题放一边。大家先做生意,用贸易把互相的利益绑得紧紧的。
先赚钱,再谈别的。

沙特和伊朗,以前是死对头。
中国出面,帮这两个国家重新建交了。中国靠的不是军队,也不是威胁。
靠的就是一句话:“互相尊重主权”。
你过你的,我过我的,谁也别干涉谁。
再看看中国和俄罗斯。
它们之间那条4300公里长的边界线,是怎么定下来的?是大家一轮一轮坐下来谈出来的。没有搞什么“势力范围”,而是弄了个“战略缓冲带”。
大家心里都有数,就不用猜忌了。
英国以前也有过一个首相,叫布莱尔。
他在达沃斯论坛上说了一句让人想很多的话。他说:“中国变化的故事里,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是它告诉你‘和平崛起’不只是个口号。”
这是真的可以做到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个叫斯宾塞的人,说话很直接。
他说,亚洲不是在学西方的老路,它搞出了一种新的全球化。
这种全球化不是你死我活。它是用修路、修桥、建港口这些基础设施,把大家的利益拴在一块儿。
你好了,我也能好。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是亚洲经济起飞的开始。后来,中国成了“世界工厂”。
这不光是钱变多了,楼变高了。是想法变了。
以前的世界,是另外一个样子。
19世纪,英国人靠着殖民地,从全世界抢东西。20世纪,美国人靠着金融手段,在全球“收割”。
亚洲走的路子,和他们不一样。
美国现在搞“小院高墙”,想把产业链分开。
亚洲国家呢?反倒在把大门开得更大。
一个叫RCEP的贸易协定,成员国之间90%的商品,买卖都不要关税了。
中国、日本、韩国的自贸区谈判,虽然谈得慢,磕磕绊绊,可一直没有停下来。
有分歧,也要想办法找共同点。
欧美一些人,用“环保”当借口,不让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
亚洲给出了另一个办法。
中国和东盟国家一起建的基础设施,九成用的都是清洁能源。比如在越南建光伏电站,在老挝修高铁,在缅甸搞跨境电网。
这既让缺电的国家用上了电,又没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这种做事的方法,正在改变很多规矩。
美国想用技术封锁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中国的一些企业,就把人工智能大模型和自己修基础设施的本事结合起来。事实说明,不光是靠堆芯片才能搞出新东西。
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一条走廊上挂着一幅会动的地图。
红色的线,标出来的是全球打仗的地方。蓝色的线,画出来的是亚洲内部合作的项目。
一红一蓝,对比太清楚了。

论坛上,有个非洲来的企业家说了一句大实话。
他说:“我们不需要一个新的霸主,我们需要的是亚洲这种‘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的聪明办法。”
在老挝修铁路的时候,中国的企业不只是带去了技术。
他们还给当地培训了两万名工程师。
这不只是修一条路。这是把“现代项目管理”的想法,种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地里。这东西,以后会自己发芽长大。
这也许就是这个分裂的世界里,最需要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