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的土山叫“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的称呼非常丰富,不同的山有不同的称谓。如小土山被称为“丘”,指为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丘”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途。其基本字义指自然形成的高地或小山。此外,丘也被用来泛指一般的山峦。在抽象的意义上,“丘”还指代废墟或荒凉的乡里。另外,“丘”有时也通假为“区”,表示一定的地域范围。这些不同的含义反映了“丘”字在汉语词汇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大的土山叫“陵”。
“陵”,其原始意义为大土山,并不专指古代帝王陵寝。
“陵”字在中文里有多个含义:
一是用来形容高大的土山。
二是特指帝王陵墓。在封建社会,帝王死后往往会在生前选定的地方建造陵墓,供奉其遗体或遗骨,并作为祭祀的场所。
三是超越、逾越。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能力上的超越。
四是欺侮、侵犯。在某些语境下,“陵”还可以表示对他人的一种欺压或侵犯的行为。
五是逐渐衰微。多用于形容事物的发展趋势,比如“日以陵夷”,意指事物一天天地走向衰落。
六是姓氏。在中国是一个罕见的姓氏。

◆小而尖的山叫“峦”。
“峦”指小而尖的山。
《说文》中载有:“峦”,山小而锐者。《题西林壁》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亦有:山峦(连绵的山),峦壑(峰峦和山谷),峦峤(峭拔的山峰)。
“峦”也泛指连着的山,岗峦起伏,山峦起伏,重峦叠嶂。

◆小而高的山叫“岑”。
“岑”字的本义是指小而高的山,也泛指“山”。这一意义最早见于《说文》中“岑,山小而高也。”
此外,“岑”字还有其他引申意义,如:引申为高、山顶、崖岸等。另外,“岑”作姓氏使用。

◆高而大的山叫“岳”。
高而大的山叫山岳。如“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有:“山岳则配天”。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也有:“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清吴定《答任幼直先生书》中说:“道德崇于山岳,而乃欲积土石以成其高”。
“岳”字有多个含义:
其一指高大的山。在中国古代特指“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其二是一种礼貌性的称呼指,妻子父母或妻的叔伯的称谓。
其三用作姓氏。

◆高而险的山叫“嶂”。
“嶂”的本义是高险的山峰。
在古代地理文献中,“嶂”常用来形容那些险峻难攀的山峰。《水经注》中就有“嶂岭层云”的描述。
“嶂”的字义是形容高险像屏障的山。成语“层峦叠嶂”,就是用来形容重重叠叠的山峰。此外,“嶂”还指代状如屏风的山,如“碧嶂”指的是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多草木的山叫“岵”。
多草木的山叫岵(hù)。
《诗·魏风·陟岵》中有:“陟彼岵兮,瞻望父兮。”毛传:“山多草木曰岵。”因此,后世便以“岵”来指称多草木的山。
“岵”字在古文中通常指“山”,尤其是有草木的山。古代,岵山常常被视为神圣或有灵性的地方,因此“岵”字带有一定的文化或宗教意义。

◆没有草木的山叫“屺”。
不长草木的山被称之为“屺”(qǐ)山。通常也被称为“秃”山。
山的植被覆盖状况会因气候、土壤、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一个山是否长草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另外,人们对不长草木的山亦被称为“童山”。这一称谓源自古代文献,《释名》中就有“山无草木亦曰童”的记载。“童山”形象地描述了山体缺乏植被覆盖的状态。

◆顶部平坦的山叫“崮”。
顶部平坦的山叫“崮”。亦指山峰顶上平台状的地形。
在中国许多地方有一类特殊的山地形态,其顶部平坦如桌,周围则是陡峭的峭壁,这类山被称为“崮”。
“崮”的形状多样,有的像山顶上冒出的巨型蘑菇,有的似古老城堡,有的则像古代美女发髻。
“崮”是山地上的天然平台,是山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崮”字本义指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
“崮”字的字义释义为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
“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
这些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四周陡峭,顶部较平,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或叫做“方山”。
“崮”还经常存在于古代城市建设中。

◆高而尖的山头叫“峰”。
山峰是指高而尖的山顶,也可以用来比喻高而尖的山峰。
是指山的尖顶,也可以用来比喻最高的境界或地位。
山峰一般指尖状山顶并有一定高度,多为岩石构成。
山峰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历史的见证。我国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苍山洱海地,都拥有独特的地质奇观。这些奇观展现了地球的神奇力量。
山峰本义为高而尖的山头,山的尖顶,也喻为山顶的最高处,如登峰造极。
如常见词语山峰、顶峰、峰峦、峰巅、高峰、险峰、浪峰。
也比喻事物发展的顶点,如登峰造极、峰年(自然界中某种活动达到高峰的年度)。

◆高而大的山脉叫“岭”。
“岭”指的是高大的山脉,“山岭”喻指为连续不断的山峰或山岳。
山的形成,是经历过火山作用或大陆漂移(板块碰撞)而产生,而引起褶皱、断裂、隆起、沉积及侵蚀等地理因素。
山脉是由一系列的山峰和山谷组成的,它们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并且通常具有某种整体性质。在地理学上,山是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的,而“岭”则指高大的山脉,山脉的干系。
山按高度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一般认为“高山”指山岳主峰的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中山”指其主峰相对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低山”指主峰相对高度在150米至350米。
岭的字义指山道或山坡。亦指相连的山脉和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峰。

◆又高又陡的山叫“峭”。
“峭”(qiào),指的是山势高而陡峻。
山又高又陡,亦被称之为陡峭、峻峭、峭壁、峭立。峭丽、峭拔。
在古代汉语中,“峭”还用来形容人的性格严峻、刚直。此外,“峭”还用来形容诗文的风格,如“峭丽”,形容文辞遒劲华美。
峭字的常见解释是:
陡峭。形容山势、坡度等非常陡直,难以攀登或行走。
高峻。也用来形容山峰或其他物体高耸而险峻的样子。
严峻。在某些语境下,还可以引申为严厉、苛刻的意思,用于形容人的态度或表情严肃、冷酷。
除此以外,“峭”字还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汇,如峭拔(形容山峰等高耸挺拔)、峭立(形容山峰等陡峭地矗立着)等。

◆山陡立的侧面叫“崖”。
《说文》中说:“崖,高边也”。《说文句读》中也有:“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崖”的本义为岸和高地的边、陡立的山边。如:山崖、悬崖、崖谷、崖壑、崖壁、崖葬(悬棺)、崖岸、悬崖勒马。
“崖”是会意兼形声字。其衍义指边际。如崖略。引申义指山或高地陡直的侧面,亦泛指事物的边际、界域。

◆两山相对无水叫“岬”。
两山相对,无水为“岬”(jiǎ),指的是山间狭窄的通道。
“岬”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其含义也会有所不同。据地理特征,“岬”特指没有水流通过的两座山之间的狭长地带。
“岬”字的字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
二是指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通常由水浪淤积下来的砂粒或砾石所组成。

◆两山相对有水叫“峡”。
两山夹水的地方,指两山之间有水流通过的狭窄地带。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逍遥于广泽之中,而仿洋于山峡之旁。”“峡”常和“谷”一起出现,称之为“峡谷”。“峡”和“谷”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水流通过。“峡”通常指的是水流通过的狭窄地带,而“谷”则更广泛,可以是有水流也可以是没有水流的狭长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