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热
当前正值暑期,多起迎来了旅游高峰期,大家的选择出游方式也有所不同,结伴出游、自驾游、旅行团等等,而部分旅行团所推出中的一些低价游听起来非常吸引力,比如“99元三天游桂林”“150元两天游云南”“280元游三亚等等”甚至还有主打免费旅游。
有点朋友一听,价格这么便宜,比自己出去旅游可值太多了,就欣然报名参加,但往往十个旅游完八个后悔,低价游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宰客”套路。
低价游旅行社从何处赚钱?
当然是游客
首先,一个旅行团人数少的有30、50人,人数多的有80、100多人,即使团费低,但人数多了也是一笔收入,就拿99元三天游桂林来说,50人的旅行团,报名费就近5万,除去交通费上万块钱(低价游一般交通方式是大巴),导游、司机的几千块费用,加上团购的门票、住宿、餐费一般都能打3-5折,剩下的团费也足够了,甚至还能小赚一笔,但这种依靠人数赚打折差价的低价游已经是算比较良心的,大多数低价游是团费远远抵不过旅途花费,这时候就需要从旅客身上二次“收费”。
旅游购物不足为奇
很多朋友觉得自己在旅游前已经下定决心,绝不会在旅途中购物,但实际上一趟下来还是买了不少特色产品或体验当地服务,因为旅游是一个体验新环境、新事物的过程,在旅游途中,你不免会感到新奇,从而松动钱袋子,毕竟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叫“来都来了”,不带点东西走?

如果还有导游、推销员在你耳边不断推荐,那就更容易被劝说购买了,低价游靠什么赚钱?
自然是带游客购物,旅行社通常会与商店有合作,有些商店不管旅行团中有没有人购买,先按人头,一人30、50元的给旅行社补贴,如此条件下,导游自然会热衷带团到商店里。
旅游商店靠什么赚钱?
靠远超过成本价、市场价的价格去兜售那些所谓的“特色产品”,比如卖玉石的,一两千的镯子卖几万块,卖化妆品的,几十元的成本产品套上当地特色卖上千元,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成本的保健品被吹成治病延寿的“神药”卖几万元。
导游往往也是背后推手
很多旅行社和商店有合作,游客在店里消费能返利,所以导在出发前就有任务,好说话的会在车上、旅途中不断明的暗的去推销目标产品,撕破脸皮的直接把游客放在购物点几个小时,不买不能走,还有打苦情牌的,说大家不消费自己就没有收入等等。

并且报名低价旅游团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拥有一定购买力的同时,缺少一定的判断力,如果团里有人买了,往往都会随大流购买,并且在旅游团可能还有一两个托,抢着下单起带头作用。
低价游的旅行体验差
在报名前宣传的五星酒店、丰富菜品、特色服务往往都是不如预期的,真实的是破旧拥挤的旅馆、没有荤菜的八菜一汤以及以推销为目的的体验中心、健康讲座等

低价游的出现属恶性循环
旅行社创建门槛低,造成旅行社数量多,据统计截止2024年,中国共有6万多所旅行社,旅行社为吸引游客,相互压低价格抢占市场,你报价低我的更低,低价游伴随着推销产品,如此恶性循环。
低价游现象难以杜绝
虽然随着有关部门监管力度增大,市场日趋规范成熟,不合理低价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杜绝这种现象并不容易,一是低价游涉及跨区域跨省市,执法取证有一定难度。二是一些低价游的手段更为高明,出发前明确告知会去特产店、小众景点等,并签订告知书,主打“你情我愿”,不少游客在被宰后只能吃暗亏。

如何避免被坑?
首先就是要事先做好判断,如果一个低价团的团费比自己去旅游的交通、住宿、门票的总成本还低60%乃至更多,就要提高警惕心,旅途中大概率有猫腻,以及合同或告知书上如果有特色活动,自由体验等地方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什么地方,是什么服务,是否有二次消费?也可以事先拍下车牌、导游证件等,万一遇到强迫购物、虚假宣传等行为,可以拨打12315热线等渠道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