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蒹:读音为jiān,意思是没长穗的芦苇,如“蒹葭”。
2. 蒴:读音为shuò,详见“蒴果”,指干果的一种,成熟后自行裂开,内含许多种子,如芝麻、棉花等的果实。
3. 蒲:读音为pú,通常指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或池沼中,叶子可用来编席等,根状茎含淀粉可酿酒,通称蒲草;也是姓氏。读bó时,用于“蒲姑”,是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北。
4. 蒗:读音为làng,详见“宁蒗”,是地名,在云南省。
5. 蓂:读音为míng,详见“蓂荚”,古代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草。读mì时,详见“菥蓂”,即遏蓝菜。
6. 蓥:读音为yíng,用于“华蓥”,是山名,在四川省。
7. 蓣:读音为yù,详见“薯蓣”,又名“山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可吃。
8. 楔:读音为xiē,指钉入木器的榫子缝中起固定作用的上宽下扁的竹片、木片;也指钉在墙上用来挂东西的竹木钉等,如“楔子”。
9. 椿:读音为chūn,通常指椿树,即香椿,乔木,嫩枝叶有香味可吃,有时也指臭椿;也是姓氏。
10. 楠:读音为nán,指楠木,木质坚硬细密而有韧性,是建筑和器具制作的贵重木材。

1. 楂:读音为zhā时,指山楂,落叶乔木,叶卵形,花白色,果实也叫山楂,近似球形,红色,有淡褐色斑点,味酸甜,可食用也可入药;读音为chá时,同“槎”,指又硬又短的头发、胡须等。
2. 楝:读音为liàn,指落叶乔木,木质坚实,可制器具,种子、树皮、根皮均可入药,如“苦楝”。
3. 楷:读音为kǎi时,意为法式、模范,如“楷模”,也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如“楷书”;读音为jiē时,指落叶乔木,木材可制器具,种子可榨油,树皮和叶子可制栲胶,亦称“黄连木”。
4. 楫:读音为jí,指船桨,如“楫棹”。
5. 榀:读音为pǐn,是对各种木、钢屋架的通称,如“一榀屋架”。
6. 楞:读音为léng时,同“棱”,指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接连的部分,或物体表面条状凸起的部分,也可指堆存、转运木材的场所,如“楞场”;读音为lèng时,意为失神、发呆,也可表示凶狠、蛮横等,如“发楞”。
7. 楸:读音为qiū,指楸树,落叶乔木,叶子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形,花白色,带紫色斑点。木材细致、耐湿,可供建筑用;叶和树皮可入药。
8. 椴:读音为duàn,指椴树,是一种乔木,木材可用于建筑、做家具、造纸等。
9. 槌:读音为chuí,指敲打东西的用具,多呈球形或圆柱形,如“棒槌”“鼓槌”。
10. 楯:读音为shǔn时,指栏杆的横木、栏杆,如“栏楯”;读音为dùn时,古同“盾”,指古代用来遮挡刀、箭的防护武器,或形状像盾的东西;读音为chūn时,指木名,也通“輴”,可指载柩的车或泥泞路上的运行工具。
1. 榆:读音为yú,意思是落叶乔木,实扁圆,木材坚实,可制器具或供建筑用,如“榆荚”“榆钱儿”;也可用作姓氏。
2. 榇:读音为chèn,古称贴身的棺材为榇,后泛指棺材,如“灵榇”“棺榇”。
3. 榈:读音为lǘ,通常用于“棕榈”一词,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势挺拔,扇叶葱茏,具有观赏性,可种植于庭院、道旁等。
4. 槎:读音为chá时,意思是竹木筏子,如“浮槎”;也同“茬(chá)”,现在一般写作“茬”。读音为zhà时,意思是斫、斜砍。
5. 榉:读音为jǔ,指一种树木,皮似檀槐,叶如栎槲,木材可用于建筑或制作家具等。
6. 楦:读音为xuàn,指楦子,是加工鞋、帽时用于内部定型的模具,多用木制,也叫楦头;也有“用楦子将鞋帽的中空部分填实或撑大”之意,还可泛指用东西将物体中空部分填实或撑大,如“鞋楦”“楦排”。
7. 楣:读音为méi,指门框上的横木,如“门楣”;也可指房屋的横梁,即二梁;还可指屋檐口椽端的横板。
8. 楹:读音为yíng,意思是堂屋前部的立柱,泛指柱子,如“楹联”;也可用于计量房屋,一间为一楹。
9. 椽:读音为chuán,指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如“椽子”;也是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如“东宇西房数十椽”。
10. 裘:读音为qiú,意思是毛皮的衣服,如“狐裘”“轻裘”;也可用作姓氏。
- 剽:读音为piāo,意思是轻捷,如“剽悍”“剽轻”。
- 甄:读音为zhēn,有制作瓦器之意,如“甄陶”。引申为察、免、表、明等义,还可作姓氏,也指地名、阵名等。
- 酮:读音为tóng,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羰基的两个单键分别和两个烃基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如“丙酮”。
- 酰:读音为xiān,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脂肪酸的结构式中除羟基时所余下的原子团,通式是R·CO-,也叫“酰基”。
- 酯:读音为zhǐ,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类,低级的酯是有香气的挥发性液体,高级的酯是蜡状固体或很稠的液体,水解时产生一种有机酸和一种醇。
- 酪:读音为lào,指用牛羊等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如“奶酪”,也指用果子做的糊状食品,如“菠萝酪”。
- 酩:读音为mǐng,常见组词为“酩酊”,形容大醉的样子。
- 蜃:读音为shèn,指蛤蜊,也用于形容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因光线折射而出现空中楼阁般的奇异景象,古人认为是蜃吐气而成。
- 碛:读音为qì,指沙漠,如“沙碛”,也可指浅水中的沙石。
- 碓:读音为duì,是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如“碓房”,也可作动词,意为舂、捣,如“碓米”。
1. 硼:读音为péng,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有结晶与非结晶两种形态,可用于制造合金,也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材料,如“硼砂”。
2. 碉:读音为diāo,常用于“碉堡”,指军事上防守用的构筑物。
3. 碎:读音为suì,意思是器物破裂成小片或小块,也可指使碎成小片或小块,还可形容零星的、不完整的,或表示说话絮叨,如“破碎”“粉碎”“零碎”。
4. 碚:读音为bèi,常用于地名,如“北碚”,是中国重庆市的一个区。
5. 碇:读音为dìng,指系船的石墩或木柱,如“船碇”“碇石”。
6. 碌:读音为lù时,意思是平凡、繁忙,如“忙碌”“劳碌”“庸碌”;读音为liù时,用于“碌碡”,指一种农具,用石头做成,圆柱形,用来轧谷物、平场地,也叫石磙。
7. 碜:读音为chěn,指食物里夹杂细沙,也用于“牙碜”,形容言语粗俗或食物中有沙子嚼着不舒服,还可用于“寒碜”,表示丑陋、丢脸或讥笑使丢人,如“碜话”“害碜”。
8. 鹌:读音为ān,常用于“鹌鹑”,是一种小型鸟类。
9. 尴:读音为gān,常用于“尴尬”,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也可表示神色态度不自然,如“尴尬症”“尴尬病”。
10. 辏:读音为còu,本义是车轮的辐条集中到毂上,引申为聚集,如“辐辏”“幅辏”。

1. 辑:读音为jí,意思是聚集材料编书,如“辑录”;也指整套书籍按内容或写作、发表顺序分成的部分,还可用于书籍或影视片,如“专辑”。
2. 辒:读音为wēn,详见“辒辌”,指古代一种供人躺卧的车,也用作丧车;读yūn时,见于“轒辒”,指古代的战车,用于攻城,也可指作为填压堵塞用的车轮。
3. 龃:读音为jǔ,常见于“龃龉”,形容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不协调。
4. 龅:读音为bāo,意思是牙齿向外突出,如“龅牙”。
5. 龆:读音为tiáo,意思是儿童换牙,如“龆年”表示童年。
6. 觜:读音为zī,是星宿名;读zuǐ时,同“嘴”,指人和动物的口。
7. 訾:读音为zī时,意思是衡量、计算,也是姓氏;读zǐ时,意为说人坏话;读cī时,可指疾病或过失。
8. 粲:读音为càn,意思是鲜明,如“粲然”;也表示美,如“粲者”;还可指笑,如“以博一粲”,古称上等的米也叫“粲”。
9. 虞:读音为yú,有预料、猜测之意,如“不虞之誉”;也指忧虑,如“无虞”;还可表示欺骗,如“尔虞我诈”,同时也是传说中上古朝代名以及周朝诸侯国名,还是一个姓氏。
10. 睛:读音为jīng,意思是眼珠儿,如“目不转睛”“画龙点睛”。
1. 睦:读音为mù,意思是和好、亲近,如“和睦”,也可用作姓氏。
2. 瞄:读音为miáo,意为将目光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注视,如“瞄准”。
3. 睚:读音为yá,指眼角,如“睚眦”,常用来表示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4. 嗪:读音为qín,是音译用字,常见于“哌嗪”“哒嗪”等化学词汇中。
5. 韪:读音为wěi,意思是对、正确,如“不韪”(指不对,过错)。
6. 嗉:读音为sù,指嗉囊,是鸟类食道下储存食物的囊,是鸟类消化器官的一部分,通称嗉子,如“填嗉”。
7. 睨:读音为nì,意为斜着眼睛看,如“睥睨”“睨望”。
8. 睢:读音为huī或suī。读huī时,意为张目仰视的样子或欢乐的样子,如“睢盱”。读suī时,可指水名、地名,如睢水、睢县,还可用于“恣睢”一词,也可用作姓氏。
9. 雎:读音为jū,常用于“雎鸠”,是一种水鸟。
10. 睥:读音为pì或bì。常用于“睥睨”,形容斜视时流露的傲慢神态,如“睥睨一切”。
1. 嘟:读音为dū,意思是形容某些喇叭或喇叭类物品发出的声音,也可表示嘴向前突出,如“嘟囔”“咕嘟”。
2. 嗜:读音为shì,意为特别爱好,如“嗜爱”“嗜好”“嗜酒如命”。
3. 嗫:读音为niè,常见于“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4. 嗬:读音为hē,是一个叹词,表示惊讶,如“嗬,这么多!”
5. 嗔:读音为chēn,意思是怒、生气,也可表示对人不满、怪罪,如“嗔怒”“嗔怪”。
6. 嗦:读音为suō,常见于“哆嗦”“啰嗦”,表示不由自主地颤动或言语繁复琐碎。
7. 嗝:读音为gé,指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如“打嗝”。
8. 戥:读音为děng,指称贵重物品或药品用的一种小型的秤,也可用作动词,意为用戥子称。
9. 嗄:读音为shà时,意为嗓音嘶哑,如“沙嗄”;读音为á时,同“啊(á)”,表示追问。
10. 煦:读音为xù,本义为温暖、暖和,后引申为清晨的阳光,也可指呵护,如“和煦”“拂煦”。
1. 暅:读音为gèng或xuǎn。读gèng时,意思是晒(多用于人名);读xuǎn时,指太阳的光晕。
2. 暄:读音为xuān。意思是(太阳)温暖,如“寒暄”;也可表示松软,如“暄软”。
3. 暇:读音为xiá。意为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如“得暇”“闲暇”。
4. 遢:读音为tā。常见于“邋遢”一词,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5. 暌:读音为kuí。意思是隔开、分离,如“暌别”“暌违”。
6. 跬:读音为kuǐ。本义是古代的半步,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如“跬步”;也可引申为一时的、眼前的,如“跬誉”。
7. 跶:读音为da。常见于“蹦跶”,表示蹦跳;也见于“蹓跶”,现在规范词形写作“溜达”,意为散步、闲走。
8. 跸:读音为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如“驻跸”,指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9. 跐:读音为cī、cǐ或zī。读cī时,指脚底滑动,如“跐溜”;读cǐ时,意为用脚踩、踏,或脚跟抬起,脚尖着地,如“跐住”;读zī时,用同“齜”,表示露出牙齿。
10. 跣:读音为xiǎn。意思是光着脚,如“跣足”“跣行”。
1. 跹:读音为xiān,常用作“蹁跹”,形容轻快地跳舞,如“舞姿蹁跹”。
2. 跺:读音为duò,意思是脚用力踏地,如“跺脚”“跺泥”。
3. 跻:读音为jī,意为登上、上升,如“跻身”表示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
4. 跤:读音为jiāo,指跟头,是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的动作,如“摔跤”“跌跤”。
5. 蛸:读音为xiāo,常见于“螵蛸”,是螳螂的卵块,也可指章鱼的省称;读音为shāo时,见于“蟏蛸”,是一种蜘蛛。
6. 蜎:读音为yuān,指孑孓,是蚊子的幼虫;读xuān时,通“翾”,表示轻轻地飞翔;读juān时,通“娟”,形容秀丽、美好。
7. 蜊:读音为lí,常见组词为“蛤蜊”,是一种生活在浅海泥沙中的软体动物。
8. 蜍:读音为chú,通常与“蟾”连用,“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
9. 蜉:读音为fú,常见于“蜉蝣”,是一种生存期极短的昆虫,多在水面飞行,幼虫生活在水中。
10. 蜣:读音为qiāng,常见于“蜣螂”,即屎壳郎,是一种以动物粪便为食的昆虫。
1. 畹:读音为wǎn,意思是古代地积单位,说法不一,一说30亩为一畹,一说12亩为一畹;也用于“畹町”,指地名,在中国云南省西部边境。
2. 蛹:读音为yǒng,指昆虫从幼虫变为成虫的过渡形态,如“蚕蛹”。
3. 嗣:读音为sì,意思是接续、继承,也指子孙,如“嗣子”“后嗣”。
4. 嗥:读音为háo,指(野兽)大声叫,如“狼嗥”“虎嗥”。
5. 嗲:读音为diǎ,形容撒娇的声音或态度,也可表示好、优异,如“发嗲”“太嗲了”。
6. 嗳:读音为ǎi时,意思是表示否定,也指打嗝儿,如“嗳气”;读音为āi时,同“哎”,表示惊讶或不满意等,如“嗳哟”;读音为ài时,也同“哎”,用于表示惊讶或提醒等。
7. 嗌:读音为ài时,指咽喉被塞住;读音为yì时,指咽喉;读音为wò时,意为笑声。
8. 嗍:读音为suō,意思是吮吸,如“嗍螺蛳”。
9. 嗨:读音为hāi时,同“咳”,表示招呼或提醒,也可作歌词中的衬字,如“嗨哟”;读音为hēi时,同“嘿”,表示招呼、赞叹等,也可模拟笑声。
10. 嗵:读音为tōng,模拟物体撞击、心跳等的声音,如“噗嗵”。
1. 署:读音为shǔ,意思有布置、安排,如“部署”;也指办公的地方,如“公署”“署衙”;还可表示代理、暂任或兼任官职,如“署理”。
2. 罨:读音为yǎn,指一种捕鱼或捕鸟的网,也有覆盖、敷的意思。常见组词有“罨映”“罨黄”等。
3. 嵊:读音为shèng,常用于地名,“嵊州”在浙江省,“嵊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山名。
4. 嵩:读音为sōng,指嵩山,是我国五岳中的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北;也表示山大而高、高的意思。组词有“嵩岳”“嵩峻”等。
5. 嵴:读音为jǐ,指山脊,也指物体上像山脊的部分,如“屋脊”。
6. 骰:读音为tóu,“骰子”是一种游戏用具,多为立方体,六面分别刻着一至六点,用于赌博、游戏等。
7. 锖:读音为qiāng,常见释义为“锖色”,指矿物表面受氧化作用形成的有各种颜色的薄膜。
8. 锗:读音为zhě,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Ge,原子序数32。可用于半导体材料等领域。
9. 锘:读音为nuò,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No,原子序数102。锘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
10. 锚:读音为máo,是铁制的停船用具,一头有钩爪,另一头通过绳索或铁链跟船身相连,停泊时抛入水底或岸边,使船稳定。组词有“锚地”“抛锚”等。
1. 锛:读音为bēn,意思是锛子,一种削平木料的平头斧,刃扁而宽;也指用锛子等削砍,还可表示刀刃出现缺口,如“锛了”。
2. 锜:读音为qí时,指古代一种三足烹煮器皿,也指古代的一种凿子;读音为yǐ时,指古代悬弩的兵器架,也是一种姓氏。
3. 锝:读音为dé,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Tc,有放射性,由人工核反应获得,常用于医学成像等领域。
4. 锞:读音为kè,指锞子,古代作货币用的铸成小锭的金块或银块。
5. 锟:读音为kūn,常见于“锟铻”,古书上说的山名,所产的铁可铸刀剑,因此也借指宝刀、宝剑。
6. 锡:读音为xī,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Sn。质地软,有延展性,在空气中不易起变化,可用于制造合金、镀铁等。
7. 锢:读音为gù,意思是把金属熔化以浇灌堵塞空隙,如“锢露”;也表示禁闭,如“禁锢”;还可指经久难治的疾病,同“痼”。
8. 锤:读音为chuí,指敲打东西的用具,多有一个较大的头,有长柄,如“铁锤”;也指用锤敲打,如“锤打”;还可指秤砣,如“秤锤”。
9. 锧:读音为zhì,指古代腰斩时垫在犯人身体下面的铁砧,如“锧斧”。
10. 锨:读音为xiān,是一种铲东西用的工具,有板状的头,用钢铁或木头制成,后面安把儿,如“铁锨”“木锨”。
1. 锪:读音为huō,意思是对金属工件上已有的孔进行加工,如“锪孔”。
2. 锫:读音为péi,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Bk,有放射性,由人工核反应获得。
3. 锩:读音为juǎn,通常指刀剑的刃卷曲,如“砍骨头把刀砍锩了”。
4. 锬:读音为tán,指古代兵器,长矛;读xiān时,同“铦”,意为锋利;读yǎn时,通“剡”,也表示锋利。
5. 锭:读音为dìng,指旧时作货币用的浇铸成形的金块、银块,也可指做成块状的金属或药物等,如“钢锭”“锭剂”。
6. 锰:读音为měng,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Mn。银白色,质硬而脆,在湿空气中易氧化,主要用来制锰钢等合金。
7. 锱:读音为zī,是古代重量单位,6铢为1锱,4锱为1两,常用来形容微小,如“锱铢”。
8. 雉:读音为zhì,指野鸡,也用作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9. 氲:读音为yūn,常见于“氤氲”一词,形容烟云浓郁。
10. 犏:读音为piān,常见于“犏牛”,指公黄牛和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产于中国西南地区。
1. 歃:读音为shà,意思是古代会盟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如“歃血为盟”。
2. 稞:读音为kē,常用于“青稞”,是大麦的变种,产于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可做糌粑或酿酒。
3. 稚:读音为zhì,意思是幼小,也指孩子、儿童,还可表示庄稼种得晚些,如“稚嫩”“稚子”“稚稼”。
4. 稗:读音为bài,指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也可形容微小、琐碎,如“稗官野史”。
5. 稔:读音为rěn,指庄稼成熟,也可表示年,还可形容熟悉或事物酝酿成熟,如“丰稔”“五稔”“稔知”“恶积衅稔”。
6. 稠:读音为chóu,意思是液体或半流体中所含的固体成分多,与“稀”相对,也可形容密度大、数量多而密集,如“浓稠”“稠人广众”。
7. 颓:读音为tuí,意为坍塌、倒塌,也指衰败、萎靡不振,如“颓垣”“颓废”“颓唐”。
8. 筠:读音为yún时,指竹子的青皮,也可作竹子的别称,如“松筠”“筠竹”;读音为jūn时,用于地名“筠连”,在四川省。
9. 筢:读音为pá,用于“筢子”,指搂柴草的器具,多用竹子、铁丝等制成。
10. 筮:读音为shì,意思是古代用蓍草占卜,如“卜筮”“筮卦”。
1. 筻:读音为gàng,指竹子做的器物或细长竹片,也可比喻笔直、纤细的事物,还常用于地名,如“筻口”。
2. 筲:读音为shāo,是一种竹制的盛器,容量较小。“斗筲”可比喻气量狭小、才识短浅的人。
3. 筼:读音为yún,常见组词为“筼筜”,指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4. 筱:读音为xiǎo,指细竹子,亦称“箭竹”,也同“小”,多用于人名。
5. 毁:读音为huǐ,有破坏、损害的意思,如“毁灭”;也指诽谤,如“诋毁”;还可表示烧掉,如“烧毁”。
6. 牒:读音为dié,古代指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也用于指代官方文书或证件,以及家谱、记录等文献,如“牒文”“牒记”。
7. 煲:读音为bāo,指一种有柄有嘴的锅,通常用来做饭或熬汤,如“电饭煲”“瓦煲”。
8. 鹎:读音为bēi,是鸟类的一属,羽毛大部为黑褐色,腹白,腿短而细弱,食果实和昆虫,常见组词有“白头鹎”“红耳鹎”。
9. 魁:读音为kuí,有为首的、高大的等意思,如“魁首”“魁梧”。
10. 敫:读音为jiǎo,为姓氏用字。
1. 僇:读音为lù、liáo。读lù时,意思是羞辱,也同“戮”,有杀、合或并的意思;读liáo时,见“僇賴”,意为依赖、依从。
2. 衙:读音为yá、yú、yù。读yá时,指旧时官署,也是姓氏;读yú时,形容行的样子,如“衙衙”;读yù时,通“禦”,有强暴、遏止或阻拦的意思。
3. 愆:读音为qiān。意思是过错、罪过,也可作动词,表示犯过错。
4. 艄:读音为shāo。指船尾,也可指舵,如“船艄”“艄公”。
5. 觎:读音为yú。常见于“觊觎”一词,意思是渴望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
6. 毹:读音为shū。常见于“氍毹”,指毛织的地毯,因演戏时多用来铺在地上,故借指舞台。
7. 貊:读音为mò。古代汉族对东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也指古书上说的一种野兽,还通“寞”,意为寂寞。
8. 貅:读音为xiū。常见于“貔貅”,是古书上记载的一种外形像虎,独角,长尾巴的神兽,相传能镇宅辟邪、纳财,也可比喻勇猛的军队或将士。
9. 貉:读音为hé、háo、mò。读hé时,指一种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皮很珍贵;读háo时,用于“貉子”“貉绒”等词;读mò时,古同“貊”,指北方少数民族。
10. 颔:读音为hàn。指下巴颏,也可作动词,意为点头,如“颔首”。
1. 腻:读音为nì,意思是食物油脂过多或因长期接触而感到厌烦,如“油腻”“腻烦”。
2. 腠:读音为còu,指皮肤的纹理或肌肉的间隙,如“腠理”(中医术语,指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组织)。
3. 腩:读音为nán,指肚子上的松软肌肉,尤其用于描述牛、羊等动物的腹部肉,如“牛腩”“鱼腩”。
4. 腼:读音为miǎn,形容人害羞、不自然的样子,如“腼腆”“腼然”。
5. 腽:读音为wà,常见于“腽肭”一词,意为肥胖;“腽肭兽”指海狗,如“腽肭脐”(海狗的生殖器,可入药)。
6. 腥:读音为xīng,指鱼、肉类的难闻气味,也可形容血腥气,如“腥味”“血腥”。
7. 腭:读音为è,指口腔的上壁,分为前部的硬腭和后部的软腭,如“腭裂”“腭骨”。
8. 腧:读音为shù,指人体上的穴位,是中医针灸的重要部位,如“腧穴”“肝腧”“肾腧”。
9. 塍:读音为chéng,指田间的土埂,用于分隔田地或蓄水,如“田塍”“塍埂”。
10. 媵:读音为yìng,古代指随嫁的女子或妾,如“媵妾”“媵侍”(陪嫁的侍女)。

1. 鲅:读音为bà,意思是鲅鱼,身体呈纺锤形,鳞细,背部黑蓝色,腹部两侧银灰色,生活在海洋中,也叫蓝点鲅、马鲛鱼、燕鱼。
2. 鲆:读音为píng,指比目鱼的一类,体侧扁,呈片状,左侧灰褐色,有黑灰斑块,右侧白色,两眼都在左侧,种类很多,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浅海中。
3. 鲇:读音为nián,即鲇鱼,头扁平,嘴大,有须,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生活在淡水中。
4. 鲈:读音为lú,指鲈鱼,体侧扁,嘴大,下颌凸出,鳞细,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性凶猛,吃鱼虾,生活在近海,也进入淡水。
5. 鲉:读音为yóu,指一类鱼,体侧扁,头部有许多棘状突起,口大,牙细小,生活在海中。
6. 鲊:读音为zhǎ,指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也指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可以贮存,如“茄子鲊”;读音为zhà时,意思是海蜇,水母的一种。
7. 稣:读音为sū,同“苏”,古时“稣”常作为“苏”的异体字,用于人名等,如“耶稣”也可写作“耶穌”。
8. 鲋:读音为fù,为鱼名,常见于“鲋鱼”,一般指鲫鱼。
9. 鲌:读音为bó,指鱼类的一属,身体延长,侧扁,为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常见的有“翘嘴红鲌”“短尾鲌”等;读音为bà时,同“鲅”。
10. 鲍:读音为bào,指一种软体动物,贝壳椭圆形,生活在海中,肉可以吃,贝壳可入药,称石决明,也叫鳆,俗称鲍鱼。
1. 鲏:读音为pí,详见“鳑鲏”,鳑鲏是一种鱼,体侧扁,卵圆形,银灰色,多带橙黄色或蓝色斑纹,背鳍和臀鳍较长,生活在淡水中,吃水生植物,卵产在蚌壳里。
2. 鲐:读音为tái,指鲐鱼,身体呈纺锤形,背青蓝色,腹银白色,生活在海洋中。“鲐背”也可用于形容老人高龄。
3. 肄:读音为yì,指学习、练习,如“肄业”,表示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
4. 鹐:读音为qiān,意思是(鸟类用尖嘴)啄。
5. 飔:读音为sī,指凉风,如“霜飔”“轻飔”。
6. 飕:读音为sōu,有风吹(使变干或变冷)的意思,也可模拟风吹过的声音,还同“嗖”,形容很快通过的声音。
7. 觥:读音为gōng,古代用兽角做的一种盛酒的器皿,也用作酒器的代称,如“觥筹交错”。
8. 煞:读音为shà时,指迷信中的凶神,也表示很、极,如“煞白”“煞费苦心”。读音为shā时,意思是终止、结束、止住,如“煞车”。
9. 馌:读音为yè,指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如“馌耕”。
10. 馍:读音为mó,指面食,通常是用面粉发酵后蒸成的食品,形状有圆的、方的等,如“馒头”“馍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