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那扇有些斑驳的老木门,最先撞进鼻尖的不是风,是一股子甜得发稠的花香。

抬眼望去,满院子的牡丹开得正热闹——红的像被晚霞烧透的云,粉的像刚揉好的棉花糖,紫的又像浸了夜色的绸缎,碗口大的花压弯了枝桠,连篱笆缝里都挤着待放的骨朵,把整个院子染成了一幅会呼吸的画。

101岁的奶奶坐在藤椅上,银发被阳光镀了层暖黄,眯着眼笑。

谁能想到,这百来株让人心醉的牡丹,竟是她当年坐花轿带进门的嫁妆?

那时候别家姑娘陪嫁缝纫机、自行车,她偏从娘家带了几株牡丹苗。

听她说,娘家世代种牡丹,母亲出嫁时父亲送了几株珍贵品种,到她这儿,父亲又挑了最精神的苗子嫁接,跟着她进了新家。

最开始种在田埂边,后来才挪到院子里,这一养,就是七十多年。

如今爷爷97岁,老两口还守着老法子伺候这些“宝贝”:冬天用芝麻渣沤肥,春天拿鱼肠汤追肥,连除虫都用草木灰。邻居打趣:“您这哪是养花,简直是养闺女!”奶奶却认真:“花通人性,你真心待它,它就开得旺。”可不是么?当年的几株苗,现在繁衍出二十多个品种,百来株,连专家都说是“活化石”——市面上多见嫁接苗,像这样代代分株传下来的原生种,全中国都没几处。

儿女们也接了班。

大儿子专门去洛阳学嫁接技术,孙女用手机拍花期视频,百万网友追着看:“看奶奶的花,像翻了本会开花的老相册。”去年市里想移几株去公园展览,全家连夜商量,小孙子一句“咱家的花只认奶奶的味道”,说得大家眼睛都湿了。

暮色渐浓,老两口并排坐在花下。
爷爷突然指着西墙角:“记得不?那株‘姚黄’是咱结婚十年时种的。”奶奶笑着捶他:“你当时说,要让它看着咱们金婚、钻石婚……”话音刚落,一阵风过,满院牡丹簌簌轻颤,像是替时光应了声“好”。
所谓传家宝,哪是锁在柜子里的物件?
是这些活在风里、雨里、阳光里的生命,记得每一双抚摸过的手,每一句说过的悄悄话,把平凡的日子,酿成了比花香更悠长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