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区域探秘,扬州——江苏扬州市的韵味与魅力

华东区域探秘,扬州——江苏扬州市的韵味与魅力"/

扬州市,隶属于中国江苏省,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以下是对扬州市的简要介绍:
一、地理位置 扬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东临泰州,南接常州,西与南京相邻,北靠淮安。市域总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下辖广陵区、江都区、宝应县、仪征市4个市辖区。
二、历史沿革 扬州市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早在春秋时期,扬州就是吴国的边防要塞。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之一。宋元明清时期,扬州更是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三、文化底蕴 扬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有瘦西湖、个园、何园、天宁寺等。瘦西湖是扬州的象征,被誉为“中国园林的典范”。个园、何园则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而闻名。此外,扬州还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扬州绣的发源地。
四、经济发展 近年来,扬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制造业以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为主。服务业方面,旅游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发展迅速。
五、旅游资源 扬州市

相关内容:

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 与日本九州岛、韩国济州岛、美国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隔海相望 ,已与加利福尼亚州缔结为姐妹省州 ,成立了“江苏省-加利福尼亚州”联合经济委员会 。

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 ,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江苏省市人均GDP常年居中国各省首位。

上期我们对盐城市做了介绍,想必大家对盐城市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介绍第六站扬州市,感谢大家的点评!

想了解之前的文章大家可以关注我,阅读我的往期内容,谢谢大家!

1.城市介绍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隋唐、明清时期的扬州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伦敦、香港。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现在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1645年,清政府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民国38年(1949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滁州划出六合县给扬州,并划出江浦县给南京。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2011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

--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市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境内最高峰为仪征市大铜山,海拔149.5米;最低点位于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平均海拔2米。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2.美景

瘦西湖

·著名的湖上园林,自然景观旖旎多姿,建有很多风景建筑,是扬州雍容华贵的象征,享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美誉。
·瘦西湖以“瘦”为特征,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
·园区内桥很多,各有姿态。五亭桥上的风亭极具南方特色,满月之夜,十五个桥洞中每个都含着一个月亮,而二十四桥却沿展出长虹卧波的美景。
·每到夏季,瘦西湖开放夜游时,可以欣赏亮了灯的亭台楼阁,和倒映在湖中的月影。

何园

·又称寄啸山庄,一座私家园林,由何芷舠于清光绪年间建造,晚清园林建筑代表作,被称为晚清第一园。
·全园由后花园、住所院落和位于东南部的片石山房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复道回廊连成一体。
·何园有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廊”、“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窗”、“天下第一亭”。
·何园还是国内影视剧取景的天然基地,新版《红楼梦》、《还珠格格》续集等近百部影视剧在此取景。

大明寺

·整个大明寺分三个部分,中部是主体寺庙建筑,东部是栖灵塔,西部是园林式的后花园。
·寺内最出名的是栖灵塔,塔中供奉着释迦摩尼的舍利子,李白、白居易等也都曾登临赋诗。
·从塔顶可俯瞰大明寺,远眺瘦西湖与扬州城风景,每年的12月31日有“撞钟迎新盛典”活动。
·每逢各菩萨生日、纪念日,大明寺也会举行法会,具体法会和举行日期可详见官网。

东关街历史街区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东关街上的大麒麟阁茶食店、四美酱园的酱菜、谢馥春都非常有名,重要的是,这些店都是颇有地位的老字号。

文昌阁

·文昌阁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故名“文昌阁”; 每逢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闪耀,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
·文昌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相似;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阁的第二三两层,四周虚窗,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瘦西湖东南边,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晚年寄居的西方寺改造而成
扬州八怪泛指清代扬州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批画家,八怪具体指哪八个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据各种著述记载,前前后后至少计有十五人之多,所以“八”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大雄宝殿现为纪念馆主展厅,记得一定要抬头看,房梁上漂亮的彩绘多为明代遗存。殿堂的正中立着扬州八怪雕像,周围是展览,不过书画多为仿制品。

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扬州的“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
进入第一进,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古朴大方。第二进有序厅和展厅。序厅中央伫立着朱自清在塑像
朱自清故居是朱自清父母、子女及朱先生回扬前后居住十多年的地方,别有一派清雅的面目,值得一看。

茱萸湾风景区图片

·茱萸湾总的说来是个半岛生态型动植物园。公园的动物开放式散养,而且种类丰富。
·滨河风光带将运河风光尽收眼底,四季植物争艳。
·千顷绿地点缀的亭台楼阁,十分巧妙地掩映在“绿海”之中,以藏为主,偶露芳容,是当今生态园林展现植物形体美、线条美、色彩美的佳作名园。

3.美食

我不胖对得起鲜香的蟹粉狮子头吗?



我不胖对得起入口即化的文思豆腐吗?



我不胖对得起可口的扬州老鹅吗?



我不胖对得起色香味俱全的扬州炒饭吗?



我不胖对得起鲜美的大煮干丝吗?



我不胖对得起每天要刷的三丁包子吗



我不胖对得起在扬州才吃得到的饺面吗?



我不胖对得起嚼劲十足的藕粉圆子吗?



我不胖对得起小东门桥臭豆腐吗?



我不胖对得起排队才吃得到的火烧吗?



我不胖对得起鲜美的高邮湖大闸蟹吗?



我不胖对得起爽滑鲜香的干拌面吗?



我不胖对得起那几十种口味的邵伯龙虾吗?



我不胖对得起皮薄馅大的蒸饺吗?



我不胖对得起红桥羊肉吗?



我不胖对得起滋滋冒油的高邮双黄蛋吗?



我不胖对得起层次分明的千层油糕吗?



我不胖对得起美味的宝应长鱼面吗?



我不胖对得起糖油盈口的翡翠烧麦吗?



我不胖对得起从小吃到大的大麒麟阁吗?



我不胖对得起六角铮铮的金刚脐吗?



我不胖对得起嫩滑的嘶马拉豆腐吗?



我不胖对得起鲜甜脆嫩的扬州酱菜吗?


我不胖对得起甘而不涩的绿杨春茶吗?



我不胖对得起一口爆汁的蟹黄汤包吗?



我不胖对得起香喷喷的草炉烧饼吗?



我不胖对得起嚼劲十足的牛皮糖吗?



我不胖对得起滋滋香的美味锅贴吗?


4.名人事迹

汪广洋


汪广洋(? ~1379),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著有《凤池吟稿》、《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

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妻子为徐文美。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儒客大家,学者称为淮海居士。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孙觉

孙觉(1028~1090),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是胡瑗、陈襄的学生;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曾任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历吴江、太平县;神宗即位,任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为越州通判,后恢复右正言,徙知通州。熙宁二年,又入京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熙宁三年,“右正言孙觉以奉诏反覆贬知广德军”,徙湖州。移任卢州,改右司谏。又知苏州,徙福州,再连徙亳、扬、徐州。后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改任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任侍讲,升为右谏议大夫。韩缜建议提升孙觉为给事中,被孙觉辞谢。后升任吏部侍郎,掌领右选,又改主掌左选。后提升为御史中丞,因病请罢,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谢世。绍圣中,以孙觉为元祐党人,削夺职务追两官。徽宗即位,恢复其官职。历任七州,所到多有政绩,秦观说他:“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孙云铸


孙云铸(1895.10.1-1979.1.6),江苏高邮人,字铁仙。是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学教育家,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哈勒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1月6日逝世。在三叶虫、头足类、笔石、海林檎、菊石、珊瑚等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古生代地层时代划分三项原则。提出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研究了中国古生界各系间的界限、生物混合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等重要理论问题。

乔登江


乔登江(1928年3月8日-2015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两弹功臣 ,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技术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乔登江进入金陵大学物理系学习;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大学毕业后留下任教,担任金陵大学物理系助教,年底因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被调到南京师范学院理化系任教;1955年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进修班学习2年;1957年被调到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工作;1960年被任命为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副系主任兼系总支副书记;1963年调入北京国防科委第廿一实验训练基地研究所,先后担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核试验基地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6月因肾癌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同年退役;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5年5月8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7岁。乔登江是中国核爆炸理论、应用与抗核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沈亦珍


沈亦珍,江苏高邮人,原名沈禧。1900年出生。著名教育家。1917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工科,次年转入香港大学,主修心理学、教育学,1922年毕业。毕业后在集美师范学校任教,继而到暨南中学主持校务,到上海大学英文系及上海立达学园任教,之后担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师范科主任、教务主任。 1933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深造,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36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学生获得此一学位之第一人。同年归国后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不久接掌江苏省立镇江中学。著作有《教育心理学》、《中国聪颖儿童教育》、《美国教育》、《社会中心教育》、《现代欧美中等教育》、《教育论丛》等。

5.诗词歌赋

1)忆扬州

(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简评:天下三分月色,扬州独占两分,这是扬州最好的广告词。

2)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简评:十里扬州街,春风浩荡,佳丽云集,且山美水美人更美,难怪乾隆爷要一次又一次地下江南。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评:风流潇洒的人,离别诗写得也潇洒。不渲染别离悲伤,却羡慕朋友去烟花纷飞的扬州。扬州的城市魅力,在李白的羡慕目光中,顿然升级。

4)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评:一首诗,能成就一个景点。明月之下的二十四桥,已成扬州永恒的文化地标。

5)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简评:当战争让扬州成为一座“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文化地标不倒,魅力依旧。

6)遣怀

(唐)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简评:让人做了十年也不愿意醒来的美梦,也只有扬州了。

7)江城子

(宋)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发布于 2025-07-14 09:27
收藏
1
上一篇:扬州古韵,扬州新篇——探寻扬州的双面魅力 下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扬州,探寻“好地方”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