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木兰,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以说在中国提到“女英雄”首先想到的最可能是花木兰。她不仅英勇,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孝心感人,淡泊名利,从军的本意只是“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后,不留恋高官厚禄,回乡与父母家人团聚。还有,名取得也好,“木兰”,木兰花,多美啊,一听就是女孩子的芳名,也因此,在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从军后化名花木棣,在袁咏仪主演的电视剧《花木兰》中花木兰从军时自报姓名也总要自己备注“波澜壮阔的澜”,以免性别暴露。可是,如果我们细细探究起来却要质疑了,花木兰的“木兰”真的是木兰花的意思吗?
汉语中的“木兰”确实是“木兰花”的意思,很美!可是,满语女真语中也有“木兰”,承德避暑山庄附近就有一个木兰围场,因清朝皇帝在这里举行“木兰秋弥”而得名,“木兰”在满语中则是“哨鹿”的意思,哨鹿就是通过吹一种特制的哨子,发出“呦呦”的声音,把鹿吸引过来,然后由埋伏在旁边的猎手将其猎获,是女真人一种古老的狩猎方式。当然,我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花木兰的“木兰”也是“哨鹿”的意思,而只是说“木兰”是什么意思,要看是在什么语言中,也就要看花木兰是哪族人。

花木兰是汉人吗?估计今天多数人都那么认为,连《狼图腾》中毕力格老人都讲“汉人的花木拉……”,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究的话却会发现,木兰应该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
首先,木兰并不姓花。木兰的事迹来自于《木兰辞》,原文中只称“木兰”,包括:“木兰当户织”、“木兰无长兄”、“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知木兰是女郎”,从没有讲过她姓花。关于她姓花的说法,通常说法是来自于明代文学家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是徐渭给她取姓为“花”,还给她的父亲取名为“花弧”,当然,也有说法讲木兰姓花的说法很早就有了,但“花木兰”这个称号广为人知还是在明清之后,此外还有木兰姓魏等说法,但今天我们提到她时脱口而出的都是“花木兰”而不是“木兰”更不是“魏木兰”,其实要拜徐渭所赐。但木兰姓氏是后人在文艺创作时加上的,我们要以最初的源头为本的话,只能称她为“木兰”而不能称“花木兰”。如果木兰姓花,从姓氏看应该是汉人,可她不姓花!
再者,木兰家庭的身份应该是军户。在中国古代社会,人民是没有今天那么大的从业自由的,职业身份是要以户为单位纳入籍册的,如“民户”、“军户”、“匠户”等,今天我们说户籍、籍贯,意思是说“哪里人”,可“哪里人”在古代叫“贯”,“籍”指的是“什么职业的人”,类似于今天还有的“军籍”、“警籍”等。因籍以户为单位,所以猎人、屠夫的职业在古代被称为猎户、屠户,也因为籍以户为单位,所以职业身份是不能随意改变的,还要代代传承,除非脱籍、除籍等。军户,也是这样一种户籍,自汉代产生,之后的朝代大都有传承,虽然各朝代的具体制度不同,但大体来讲,军户的特点就是可以免交或少交赋税,立了战功还可以得到赏赐,但却要服兵役,且服役时要自备战马军械等。按《木兰辞》的描述,木兰是可汗大点兵后,因父老弟幼才代父从军的,从军能以子代替,且木兰从军时还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基本可以确定,木兰的家庭身份是军户。

再次,木兰的效忠对象应该是北魏朝廷,生活年代是在北魏前期。因为《木兰辞》中出现的君主称号是“可汗”,“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可汗”很明显是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具体来讲,最初就是来自于鲜卑,是鲜卑部落首领的称号,后来被柔然用作国君的称号,再后来突厥、回纥、蒙古等也把“可汗”作为首领或君主的称号。而从《木兰辞》所描述的行军路线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其中到底是“黑山/头”还是“黑山头”有争议,有人说“黑山”就是杀虎山,也有人说“黑山头”就是黑山头镇,但无论杀虎山还是黑山头镇都是在今天的内蒙古,燕山则基本没有争议,就是燕然山,也就是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木兰从家乡出发,先到黄河边再到内蒙古再到外蒙古,可以推测木兰的家乡是在黄河南,再加上其君主为“可汗”,可以推测其效忠的对象为北魏朝廷,因为统治黄河流域且君主被称作“可汗”的也就只有鲜卑拓拔部北魏了。也有该疑问了,北魏的君主不是皇帝吗?很好解释,“皇帝”是汉文名称,如果要翻译成鲜卑语的话也只能对应翻译为“可汗”(好比翻译成德语的话也只能对应翻译“恺撒”),因此北魏的君主也就即称皇帝又称可汗,北魏前期的文献也确实是也把君主称为可汗,直到孝文帝改革,鲜卑汉化程度深了,才不再称君主为可汗,也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木兰生活的时代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还有,从《木兰辞》描述的行军路线看,木兰这次出征的对象应该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当时与统治黄河流域的北魏相对峙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是柔然,柔然也确实曾对北魏形成了巨大威胁,所以,当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先后十余次征伐柔然,时间跨度长达十三年,最终让柔然元气大伤,这里也可以和《木兰辞》中“壮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相对应,因此,木兰是北魏前期人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