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马”二字,现在很多人想到的是“白马王子”,这是西方故事中对于拯救者的一种形象描画。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马”也经常出现,其字面意思是“白色的马”,但是精神内涵远不止于此。

最早的出现“白马”的古籍,应该是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山海经》中,海内经里写道:“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这里明确指出——白马就是鲧,而鲧就是大禹的父亲。有文献又说骆明是白马的弟弟,究竟如何有待查证。这里想说明的是,白马(鲧)是夏朝的实际缔造者。

马和龙的意向是关联的,有个成语叫“龙马精神”,乾为龙坤为马,这个词语很好的形容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周礼》中,对于马的区分有明确的标准,“正校人员选,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而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白龙马,实际也就是西海龙王三太子。

龙毕竟是虚的,而白马却活在人间,自然而然成为了人们追捧甚至膜拜的对象。

全国各地名为白马寺的寺庙并不少见,最著名的,应当是洛阳的白马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的坐骑就是白马,代表纯洁和智慧。

在祖国东南,闽台地界,白马更是有特殊的意义,白马王是海峡两岸民众广泛信仰和信仰历史最久的道教神灵。白马三郎射巨鳝,为民除害的传说广为流传。

在闽南语的歌曲中,白马更是频繁的出现,比如徐佳莹《身骑白马》中“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万千花蕊慈母悲哀》中“骑你的,白马啊,行你欲行的路。”这里的白马,却总带着一丝来去如风的决绝。
不由得想起三国曹植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以白马相配。

金庸《白马啸西风》中主人公李文秀骑着白马,穿越广袤的西域草原,追寻自己的命运和自由。白马在此成为一种浪漫主义的象征,代表对自由和冒险的向往。
作为久居格子间的社畜,也有时候希望能骑上一匹白马,把一切烦恼甩在身后,潇洒行走于天地间,在夕阳下放纵的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