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磨砺下的“土主”记忆,岁月沉淀的乡愁印记

时光磨砺下的“土主”记忆,岁月沉淀的乡愁印记"/

“时光磨砺中的‘土主’记忆”这个表述,似乎在描述一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沉淀、深化的地方记忆。这里的“土主”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方或文化符号,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详细阐述:
1. "土主的文化内涵": - “土主”可能指代某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信仰、习俗或文化象征。 - 它可能代表着祖先崇拜、土地崇拜等传统文化元素。
2. "时光磨砺": -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土主”记忆逐渐沉淀、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习俗可能逐渐消失,但一些核心价值仍然得以保留。
3. "记忆的传承": - “土主”记忆的传承是代代相传的过程,通过口耳相传、文字记载、民间艺术等形式,将这些记忆传递给下一代。 -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土主”记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4. "时光磨砺中的挑战": -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土主”记忆可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 -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土主”记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时光磨砺中的启示": - “土主”记忆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民俗

相关内容:

来源:玉溪网

玉溪自古便延续着请“土主”过米线节的传统习俗,并形成了年节、正节、双节、重节、陪节等9种过法。而在时光的磨砺中,它在逐渐成为很多老玉溪人文记忆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当地的人文变迁。

在红塔区各街道和社区当中,很多地方都有与“土主”、与米线节息息相关的事物和习俗。这当中,不管是与之有关的寺庙,还是人们的讲述,都向后人描述着过去玉溪人迎请“土主”过米线节的风物传统和习俗文化。

历史上,玉溪有三面土主、老土主、新土主等多位土主。

玉溪早在先秦时就属古滇国地,以米线为主题的“米线节”在这里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古时的玉溪原名新兴州,由普舍、休纳、研和三县合并而成,从《新兴州志·典礼·群祀》中可知,“米线节”源于玉溪人对本地专管一方水利的“土主神”的崇拜。其中提到的“土主神”,其实就是人们所称的“土地神”或“土地老爷”。历史上,玉溪有三面土主、老土主、新土主等多位土主。有说法认为,米线节的形成是从玉溪土主神的总代表土主庙普贯通三春出巡起始的。

至于米线节的起源、迎请土主的习俗等等,玉溪人大多都很清楚,且有诸多文献记载,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在距离中心城区约5公里的桂井,有一座古刹,名叫“北元寺”。该寺乍看之下与土主并没有太多关系,但细究之下,不仅该寺,就连当地的桂井桥都与土主或米线节存在着种种关联。

据了解,以前,桂井“北元寺”曾供奉三面土主,但从未迎请过另外的土主来本地过米线节。直到清咸丰年间,位于当地的桂井桥因破败而经修缮落成时正逢米线节,桂井村人从金官营请来“老香佛”踩桥不还,以后才相沿成习,把原来的农历二月十九的三面土主会,改为二月初一迎请“老香佛”至北元寺的文武土主会。随后,二月初一便成了桂井过米线节的日子。据桂井当地人介绍,按照传统,土主请来后,桂井人就会敲锣打鼓地抬着土主在村子里转一圈,并在“北元寺”门前停下,接受村人的祭拜。到了晚上,土主就会被请入寺内,第二天再把土主送走。如今,这里还是二月初一过米线节,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100多年时间。而过节时,除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活动外,人们还会在北元寺里唱戏,周围的人都会赶来,很是热闹。

李棋的土主庙

如今的李棋“土主庙”,距离桂井“北元寺”大概有8公里左右。以前,这里每年除夕之后,年初一时,附近的村庄都会到“土主庙”轮流迎请土主。其间,涉及到的村庄都会献上贡品以示祭祀。此时,人们以祈福者居多。

几年前,记者曾在“土主庙”采访时听到这样一种说法,称:土主老爷和城隍老爷是两口子。土主老爷是女的,而城隍老爷是男的,并将其形容为“土地配城隍”。据当地人描述,旧时,当土主老爷在过年期间巡游各村至二月二十五日回土主庙时,会到州城的城隍庙把城隍老爷迎到李棋。路途中,土主在前、城隍在后。在他们都到达李棋“土主庙”后,人们便会在庙旁的戏台上唱戏,并“请”土主、城隍老爷前去观赏。看完戏后,城隍老爷就得返回州城。当城隍老爷回城时,他要一直面对土主庙方向,直到进入城隍庙金殿。据说,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夫妻一年仅能见一次面。为了了却思念之苦,村民们在送城隍回庙时,要让城隍多看看土主,以表不舍之意。

“米线节”源于玉溪人对本地专管一方水利的“土主神”的崇拜。

在米线节,或者说在迎请“土主”习俗的延续中,旧时的人们都会按照传统举行迎请土主、演唱花灯或滇剧等传统活动。在这当中,人们会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同时,利用这个机会聚在一起,谈论着年成好差、交流着耕作经验等等。而这,则成为了人们沟通的一种桥梁,并形成了一方人文传统的缩影。

由于旧时,沿袭传统农耕方式的玉溪老百姓因受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等生存条件的制约,时常会为生计发愁。想要摆脱这样的处境,人们只有寄托神灵的庇佑,而且别无选择。

因此,在每年春节期间,农历正月初一土主出殿巡游时,各村寨的人们便会准备“迎神宴客”。土主老爷每个村寨都会去到,大的村寨停留四天、小的停留一天。在停留期间,每日还得搭戏台演戏和宴请宾客。因为许多人都喜欢跟着土主老爷一路走,并到各自的亲友家去吃喝。所以,有的人家一年辛苦所得,还不够迎土主宴宾客的花销,当地官员也借此搜刮民脂民膏,年复一年。

时间来到了民国年间,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玉溪的一些进步人士和知识青年认为,封建迷信害人不浅,如果要摆脱贫困,就要破除各种迷信。据相关文献记述,在1932年左右,国民党玉溪县党部就采取破坏行动与宣传相结合的措施,当众砸毁以土主老爷为首的5尊泥菩萨,而时间就选定在其出殿巡游那天。

家住中心城区的张天琼今年已82岁高龄。与之聊起与土主有关的事,他这样回忆道:“以前曾听父辈们讲起,在上世纪30年代初,土主老爷就被砸过,听说是在一块场地上,具体是哪里就不清楚了。长辈们说,在土主巡游那天,人们抬着土主沿街前行,许多人家也都摆起了香案进行拜迎。当轿夫们抬着土主进入到一块场地后,人们放起了鞭炮,有人将糕点、水果等贡品摆在土主前方的贡桌上,并点香跪拜。这时,坐在神轿中的土主老爷伸出手来拿糕点。也就在此时,从人群中冲出了两个人,还提着大锤,边跑边喊‘土主老爷害死我家里人了,你们还在给他烧香,你们快让开!我要把他砸碎!’话音刚落,一个人从神轿中突然跳出来,说封建迷信是如何害人,使得在场的人都轰动了起来。据说,当时的政府官员也出来说话,叫人们不要相信迷信。在这之后,玉溪各地的封建迷信活动便逐渐冷落下去,人们大多也都不再相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的迎请土主与米线节已然融合在了一起。而对于人们来说,土主象征的仅仅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而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些历经时光磨砺的土主记忆,也成为了延续和传承民间民俗传统文化一部分,并由此勾勒出了难忘的人文记忆,凸显了玉溪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也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编辑:杨娟 审核:矣萍

发布于 2025-07-14 03:00
收藏
1
上一篇:乐山市中区土主幼儿园教育集团——携知同行,共筑幼儿美好成长之路 下一篇:童趣盎然,新芽绽放,乐山市中区土主幼儿园教育集团引领幼儿亲近自然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