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鲸来到我国内海了!近日大连长兴岛海域发现一只抹香鲸,这是有记录以来我国渤海海域首次出现抹香鲸活动,不过这头鲸被发现时已经死亡。为了避免鲸鱼内脏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而发生“鲸爆”这种安全隐患,大连市准备将其制成塑化标本并在大连自然博物馆公开展示,同时围绕其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抹香鲸闯入渤海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或许环境改变使得鲸鱼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或者是由于鲸鱼自身的原因定位失误结果冲上海滩。渤海发现抹香鲸并被当作新闻报道,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渤海处于我国近海大陆架之上,由于黄河、海河等不断地运送泥沙,渤海的平均深度只有18米,不利于小型鱼群的活动,当然也就不适合抹香鲸那样的大家伙觅食。这头不幸搁浅在渤海海域的抹香鲸是个倒霉蛋。

鲸鱼作为海洋最大的一类生物,死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在和和天敌搏斗中死亡,也有搁浅死亡,还有疾病死亡、衰老死亡,当然也还有人类活动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直接捕捞鲸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对海产品的需求,需要大量地捕鱼或者开展近海的农业、水产养殖等行业,挤压鲸鱼的生存空间。而其中搁浅被称为鲸鱼最惨的死法,这个说法的缘由是什么呢?

鲸鱼是海洋体型最大的一类生物,其中蓝鲸是大中大,是地球有史以来单体最大的生物,体长可以达到18米左右,体重180吨,只有少数几种大型恐龙可以接近这个体重,但是还有不小的距离;除了蓝鲸还有抹香鲸、座头鲸等大型的鲸鱼,它们食量巨大。抹香鲸是一种齿鲸,靠捕猎较为大型的海洋生物生存,是一种潜水能力极强的鲸鱼,可以潜入2000米的深度,捕捉生存在深海的大王鱿鱼、大王酸浆鱿等生物。

鲸鱼靠声呐定位,它们头部隆起的部位可以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使鲸鱼判断水深、障碍物等信息。然而人类的船只也大量应用声呐,加上海洋环境的变化,鲸鱼有时候会有定位失灵的问题,进而游到近海比较浅的地方甚至搁浅,曾经就发生过多头鲸鱼一块搁浅的事件;另一个原因是海洋洋流,鲸鱼死亡后由于微生物的活动身形膨胀,体内充满气体而漂浮在水面上,会随着洋流运动,最终被冲上岸。

由于体型巨大,在水中由于身体全方位都受到水的浮力,因此内脏处于极为合适的压力状态下,可是一旦搁浅陆地,鲸鱼庞大的体型和笨重的身体将成为致命因素。在人类中有一种急性的意外事故导致的病症是挤压综合征,原因在于长时间的挤压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局部肿胀,皮下瘀斑瘀血皮肤与肌肉分离等等,由于血液的大量丢失有可能会导致休克,肌肉受到严重的挤压之后,会导致蛋白分解,钾离子增高,会导致高钾血症引起心脏呼吸骤停,酸中毒等。鲸鱼笨重的身体也会导致类似的问题而死亡。

鲸的祖先是生存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和如今的河马是近亲关系。这个结论当然也不是随便来的,在测定鲸鱼和河马的一些保守基因后,科学家发现鲸鱼和河马有较高的同源性。哺乳动物的特征是体温恒定,而鲸鱼生存的海洋水体环境温度要比陆地空气环境低不少,但是鲸鱼皮下进化出一层较厚的脂肪,导热性下降,使得鲸鱼在冰凉的水中依然可以保持体温。而搁浅之后,阳光直射体温升高,这会导致中暑或者热射病,是因为体内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结果导致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失衡,引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此外,鲸鱼皮肤的颜色一般比较深,在水中的时候,水滋润着鲸鱼的皮肤。在陆地上受阳光直晒,鲸鱼的皮肤温度会远高于鲸鱼正常体温,皮肤中的水分快速地损失,导致皮肤的干裂,结果也会导致鲸鱼的循环和无机盐代谢的问题,结果也还是个死亡。而这些死亡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等于是鲸鱼在经历通过的煎熬之后才死亡。由于搁浅区域的水深、阳光照射因素的不同,以及鲸鱼类型的不同,鲸鱼死亡发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但总归不是很舒服的死亡方式。

但是说到最惨也不见得,搁浅毕竟是少数,而人类对近海生态的影响,导致鲸鱼食物减少,还有专业的捕鲸活动,这导致鲸鱼在过去的百十年中数量迅速降低。这已经不是单体死亡那么简单,而是可能威胁到鲸鱼整个种群生存繁衍。这对于鲸鱼来说才是更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