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希望田野,她用六张镜头记录学校无声课堂的成长轨迹

穿越希望田野,她用六张镜头记录学校无声课堂的成长轨迹"/

以下是一个关于学校发展故事的摄影集锦,通过6张照片展现学校从希望田野到无声课堂的转变:
"照片一:希望的田野" - "场景描述":一张拍摄于校园外田野的照片,画面中是一片金黄的麦田,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 "故事内容":这张照片象征着学校的起源,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预示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照片二:破土动工" - "场景描述":一张展示学校建设初期的照片,工人们正在挖掘地基,推土机在田野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 "故事内容":这张照片记录了学校建设的艰辛过程,象征着从无到有的奋斗精神。
"照片三:奠基仪式" - "场景描述":一张记录学校奠基仪式的照片,校长和嘉宾共同为学校基石揭幕,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 "故事内容":这张照片标志着学校建设的正式开始,也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照片四:校园初具规模" - "场景描述":一张拍摄于校园全景的照片,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设施初具规模,学生们在校园内自由活动。 - "故事内容":这张照片展示了学校建设的成果,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照片五:无声的课堂" - "场景描述":一张

相关内容:

从一片“希望的田野”到书声琅琅、AI的融合已迭代到3.0版本的现代化校园,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迎来了六周岁生日。6月20日,一场以“WE我们的六周年”为主题的六周年办学成果品鉴会在青浦协和校园内举行。

“我们的故事”汇演通过“青春乐章、学院力量、师生共舞、家校共育、外教故事、校长故事、锦绣芳华”七大篇章演绎青浦协和六年的点滴。校长故事环节,学校的六年发展史被校长黄莹从手机储存的上万张照片中精选出的六张照片定格。

从“希望的田野”到AI现代化校园,黄莹讲述六张照片的故事。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供图

第一张照片是荒地上“希望的田野”,2018年,黄莹拍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一年后,这里拔地而起一座占地88亩的崭新校园。创校首年仅有497名学生,如今已突破2000人。“这片土地教会我们,教育就是播种希望。”黄莹说。

第二张照片是一双“工地特供”皮鞋。这双鞋成了踩出泥泞路”的象征,黄莹表示:“我们常说,就算前路再难,也要为孩子们踏平荆棘。”

第三张照片是校长们的“5+2”生活。“我们早开启了5+2、白加黑模式。”黄莹展示了一张在宿舍煲汤的照片,分管小学的刘桂香校长第一个申请住校,彼时她的孩子正值高考,她却选择陪伴学生。此后,校长们常聚在黄莹宿舍,边喝汤边开会。

第四张照片是深夜10点30分的灯火。黄莹多次在晚上10点半遇见教师团队磨课。“我不得不当‘打更人’,催他们回家。”她说。

深夜10点30分的灯火

第五张照片是保洁阿姨的“无声课堂”。2020年5月20日中午,忙碌完的保洁阿姨坐在学习资源中心,轻轻靠着柱子专注读书。抓拍到这一瞬间的卢慧文总校长在朋友圈写道:“这是孩子们的好榜样,我蹑手蹑脚走过去,生怕惊动了她。”

保洁阿姨的“无声课堂”

第六张照片是从“UFO”到发光的少女。这是学生小冉的逆袭故事。两年前,她的成绩单满是“U(待提高)”和“F(不及格)”,黄莹曾半开玩笑鼓励:“再凑个‘O’就能变UFO飞起来了。”没想到,小冉在艺术设计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标(“O”-object ),作品屡获国际大奖,成绩跃升至全A。“UFO‘嗖’一下,腾飞了。”黄莹以此阐释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的意义,不是活成别人的光,而是自己就成为一束光。”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发布于 2025-07-13 12:28
收藏
1
上一篇:【阳光作文】镜头下的温馨瞬间,照片里的故事 下一篇:邵建峰诗书画选14,光影交织,墨韵生辉 ——捕捉瞬间,照片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