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文艺两重天,揭秘台风命名的奥秘

呆萌文艺两重天,揭秘台风命名的奥秘"/

台风的命名是一个国际性的系统,旨在提高台风预警的效率和公众对台风的关注。以下是台风命名的一些基本知识:
1. "命名规则":台风的命名通常由台风发生区域的成员国或地区提出建议,然后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进行最终确认。每个成员国或地区可以提供10个名字,这10个名字会轮流使用。
2. "命名方式": - 台风的名字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单词组成,这些名字往往具有文化意义,易于记忆。 - 名字通常是具有象征性的,如动植物名称、神话人物、地理特征等。 - 为了避免误解和冲突,台风的名字一般不会使用那些可能引起人们不快或具有政治敏感性的词汇。
3. "命名举例": - 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的名字通常由亚洲的成员国提出。例如,“台风海燕”来自菲律宾,“台风悟空”来自中国。 - 每个台风季节开始前,台风委员会会公布一个台风名字列表,该列表会包含所有成员国或地区提供的名字。
4. "命名原则": - 名字不会重复使用,即使同一个台风在不同年份再次出现,也会使用不同的名字。 - 当一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或影响时,该台风的名字可能会被“退休”,不再用于未来台风的命名。
总的来说,台风的命名是一个综合考虑文化、象征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国际合作过程。

相关内容: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要登陆我国啦!大家在谈“风”色变的同时,也充满疑惑,台风是怎么命名的?

台风的名字有时很呆萌,如“小犬”“玉兔”,

有时很唯美,如“彩云”“鸿雁”,

有时是动物,如“浣熊”“海燕”,

有时又是水果,如“榴莲”“山竹”

……

这些脑洞大开的名字究竟是谁给取的呢?

其实,台风一开始并没有统一命名,同一个台风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后来为了防止混乱,也为了加强防台合作,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就把西太平洋附近的14个国家和地区组织起来开了个会,商量把台风收编,共同给它取名。

为什么找这14个国家和地区商量呢?因为台风特指诞生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 ,它的影响范围是亚太地区和美国,比如,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就有六七个之多。所以,台风所影响到的国家和地区最有发言权。他们分别是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各自喜好或特色,每家给台风取10个名字,共凑齐140个,制成台风命名表。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按照顺序命名台风,年复一年,循环使用。名称均以英文形式呈现,中国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协商确定中文译名。

于是,中国人提出了“龙王”“海燕”等名字,泰国人提出了“山竹”“榴莲”等名字。这次将要登陆我国的“利奇马”是由越南命名的,意思是当地的一种水果。

有了这个取名表格后,每次台风来的时候,只需按着顺序,从表格里拿现成的名字出来用就行了。

当然,进入命名表的台风,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它们也会有被除名的一天。如果一个台风破坏性特别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那它就属于不合格台风,遭受损失的国家或地区就有权向世界气象组织提起上诉,控告它谋财害命,它就会被移出名单,面临被永久监禁的命运。

例如,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给当地造成重大伤亡。为此,台风委员会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将“海燕”除名,由“海燕”命名国中国提交替补队员“白鹿”。

又比如,2018年对我国造成重大损失的“山竹”被除名,它的前任是“榴莲”,因在菲律宾造成数百人死亡的惨剧,而被除名。

因为一个优秀的台风具备的素质应该是:缓解炎热的同时,又不给大家添麻烦;登陆时间选择得恰到好处,不占用假期,使人安心度假;来得快去得快,不在岸上做长时间逗留,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懂得虚张声势,最好能让全国停工停课来应对,实际却雷声大雨点小。

比如2017年的7号台风“洛克”,大家做好了一系列防范台风的准备,然而它在香港虚晃一枪就撤了。

又比如2017年的17号台风“古超”,还没登陆,自己先“丢盔弃甲”,不断减弱,最后下了两次雨就不了了之。

由于表现糟糕,截至目前已有30多个台风被台风委员会除名。

被称为今年“风王”的那个谁,如果还想有机会想来岸上逛逛,这次该怎么做,你就看着办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周静)

发布于 2025-07-13 11:46
收藏
1
上一篇:应急科普| 风暴来袭,关于台风你必须知道的科普知识 下一篇:防灾减灾科普系列,揭秘台风——你必须掌握的防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