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抽成模式,公益与商业共赢新路径

顺风车抽成模式,公益与商业共赢新路径"/

顺风车服务作为一种共享经济模式,其“抽成”与“公益”并不一定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商业目的与公益目标可以并行":顺风车平台在实现商业目的的同时,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公益路线或优惠活动,来支持公益活动。例如,平台可以推出“爱心顺风车”服务,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出行服务。
2. "合理的抽成机制":平台通过抽成来维持运营和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只要抽成比例合理,不损害司机和乘客的合法权益,就可以在保证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公益事业提供支持。
3. "公益项目与商业模式相结合":顺风车平台可以通过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公益项目,将商业利益与公益目标相结合。例如,平台可以为公益活动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广告位,以此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乘客自愿参与":在公益顺风车服务中,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参与,不强制要求。这样既能保证乘客的权益,又能让公益服务更加人性化。
5. "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顺风车平台在保障乘客和司机权益的前提下,开展公益服务。例如,对开展公益项目的顺风车平台给予税收优惠等。
总之,顺风车“抽成”与“公益”并不冲突,关键在于平衡好商业利益与公益目标,确保

相关内容:

【事件介绍】

滴滴抽成顺风车每单5%引争议 回应称平台服务费

近日,一些滴滴顺风车车主发现,平台会抽取每单5%的服务费,如果一次形成4单顺风车(一个行程中有4名乘客分别搭车),就意味着滴滴会抽取4单的服务费。2016年春运,不少市民,尤其回到天津和河北的市民青睐于顺风车,滴滴数据显示,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跨城订单明显增加。不过,一些市民在使用时,也犯了嘀咕,这5%的平台费滴滴应该收吗?车费到底收多少比较合理呢?乘坐顺风车到底安全不安全?记者查询发现,目前,交通运输部和北京交通主管部门都对顺风车持支持态度,但到底何为“顺风”尚没有明确的细则确定。滴滴顺风车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单5%的费用是平台服务费,并非抽成,针对顺风车,滴滴提供足够的保险,解决乘客的后顾之忧。

发现

顺风车车主每单被收取5%车费

1月24日,北京正式拉开春运序幕,记者从滴滴出行公司获悉,除了传统的火车、客运等交通方式,跨城顺风车业务预计也将送超过百万人回家。各大论坛中,不少乘客开始讨论顺风车的价格和具体细则。

随着不少市民关注顺风车,也有一些车主发现每单滴滴收取了费用。一名滴滴顺风车车主在某论坛“有车生活”栏目中发送了一张滴滴收取费用的截图。截图显示,这单车费为21.6元,信息服务费为1.1元,车主实际得到的车费为20.5元,收取5%的费用。

这5%的费用也引起了不少讨论,有的顺风车车主说,车费又少了干着没什么意思了。有的车主说,没有免费的蛋糕。有的车主说,觉得收费还是好一点,不然依靠风投也无法长久。但也有车主表示,收取服务费与顺风车公益的身份不符。

记者查询发现,滴滴针对每单的顺风车都会收取5%的费用,如果一个行程的顺风车有4名乘客搭车,滴滴则可以分别收取4单各5%的费用。

争议

顺风车收多少钱才算公益顺风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企业进入交通行业,专车、快车、顺风车等新兴业态逐渐成为乘客出行的一个重要选择。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嘀嗒拼车、滴滴等企业有顺风车业务。与专车、快车等饱受质疑不同,顺风车一直以公益的姿态出现在市民面前。

2013年底,市交通委出台关于合乘的指导意见,给出“合理分摊油费”为判断标准。这一条款也被多家拼车软件公司写入拼车条例中,作为乘客需要知悉的重要条款。

但具体到操作中也有不少问题,是否应该收取平台服务费、收取油费多少才算“合理分摊”,交通委并没有特别具体可以操作的细则。

对于顺风车司机来说,费用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否应该收取服务费呢?到底多少的油费算合理呢?记者曾搭过一辆路虎“顺风车”,这位车主表示,其实他也觉得“顺风”的标准很难确定。比如路虎的保养、维修费用都比较高,车辆耗油也远高于经济型车辆,他这部分成本要不要也算进去呢?暂时他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回应

顺风车按座售卖平台收取服务费

滴滴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黄洁莉介绍,跨城顺风车有一套复杂的计价原则,但基本上是根据公里数和座位定价。乘客付款之后,车主可以收到费用,滴滴会抽取每单5%的平台服务费。

黄洁莉介绍,顺风车是按座售卖,也就是说,以一个订单为例,乘客可以为自己一个人选择座位,也可以为同行的几个人选择座位,但两个人的价格并不是一个人价格的双倍,会有所优惠。如果一趟行程产生多个订单,滴滴则收取多个订单各5%的费用,这也是基于按座位售卖的原则。

据了解,在定价方面,“跨城顺风车”业务的全国统一定价为:起步价10元包含3公里,超过3公里的部分每公里1.1元,但如果拼座,乘客将享受最多低至4折的优惠。以北京到上海为例,全程1200公里,如果拼座情况下费用只需465.16元,平均每公里仅为0.39元,低于两地之间高铁二等座价格。

顺风车收取费用是否仍能保持公益、环保的身份呢?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细则定义收取多少钱为“顺风”,收取多少钱为盈利。何为合理分摊,交通部并未出台具体细则,北京也没有关于“合理”的具体解释。

延伸

顺风车回家政策是否支持

对于互联网平台加入春运之举,交通运输部明确表态支持。在1月21日上午交通运输部召开的春运服务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水平明确表态,春运期间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拼车回家”,交通部持支持鼓励态度。但交通部并没有针对顺风车标准的具体细则出台。

2013年12月31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国内首个关于拼车的指导意见。市交通委称,小客车合乘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轻机动车排放对大气污染的解决办法之一,将规范本市小客车合乘行为,保护合乘各方的合法权益,区别合乘与非法运营,并且首次认可乘客合理分摊“拼车费”。

在北京两会上,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关于专车、顺风车的相关政策正在研究,但会在交通部的大框架下进行。

在安全方面,黄洁莉介绍,除了平台会对车主进行严格的审核之外,还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车主和乘客投保了最高1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

“从订单开始到结束,滴滴都会全程监控整个过程,比如车程是否会比正常时间长,到达地点后是否正常付款等。”黄洁莉说。

顺风车收费抽5%影响公益吗

顺风车,就是搭便车、顺路车、拼车的意思,几个人一起搭乘同一辆车出行。顺风车服务是一项公益活动,它区别于专车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专门为乘客提供一对一、点到点的送达服务,而是顺道、顺便搭载同路的乘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又为乘客省了钱,还消解了车主途中的孤单困乏,带来了旅途的愉快欢乐。所以,在推动绿色出行、文明交通、环保节能、减缓交通压力、促进人与人之间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顺风车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一是车主与乘客之间的抢劫伤害,二是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因此,加强顺风车管理,回归公益本位,保障车主和乘客双方的安全,是顺风车发展的关键。

本来,顺风车以交通出行的公益形象出现,应当免费提供搭乘服务,是不宜收费的。但是,基于安全问题和信息服务需要,必须加强对顺风车的监督管理,完善平台的信息服务与管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费用。如果这些费用完全由车主承担,势必影响车主参与公益的动力。再说,顺风车途中要消耗燃油费、支出高速公路使用费、过桥费等,如果全部由车主个人承担,也容易打击车主积极性。

对于平台来说,既然向车主和乘客提供了信息传递服务,履行了对车主和乘客进行实名验证的管理义务,并且提供了安全保险,从实际收费中按一定比例提成就是合理的。否则,谁来提供平台?平台如何维持运行?

可见,顺风车如果完全不收费,平台如果不抽成,这项公益活动就难以为继,经营不下去。所以,顺风车主向乘客收取一定费用,平台从车主收费中按比例抽成,也就顺理成章,应当得到理解。

车主如何收费才合理?在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笔者建议由车主与乘客分摊途中产生的所有费用,包括油料费、路桥费、车辆损耗费等,以及支付给平台的管理服务费。所以笔者不认同平台抽成影响顺风车公益的说法,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关键是权利与义务之间要相称、一致,具有可比性。

其实,公益与收费是不矛盾的,收费不影响公益,前提是收费合理,各方可接受。拿顺风车来说,如果平台不收费,就不会提供信息服务与安全保险,就不可能进行验证管理,顺风车主就无从获取乘客信息,车主和乘客的安全没有保证,谁敢提供顺风车服务?谁敢乘坐顺风车?

当然,既然是顺风车,不是出租车,不是专车,收费、创收不是主要目的,提供方便提供服务才是目的。所谓顺风,应该是顺道,顺便,乘客与车主最终目的地可以不同,但路线必须基本一致,不必绕道,不会因搭载乘客产生额外费用。

顺风车既然提供社会服务,就需要规范,加强管理,接受定期检查,由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和保险保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顺风车服务不可能不收费。收费与提成不影响顺风车的公益性,应当得到理解。

【启示与思考】

顺风车环保节能、减缓交通压力、而在春运期间,不少市民更青睐于顺风车,滴滴数据显示,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跨城订单明显增加。现在职能部门都对顺风车持支持态度,这是个好现象,只是相关细则没有出台,让民众有点无所适从。现在顺风车“揽活”滴滴抽成5%,这引起了争议。5%该不该收取?不收取如何能让顺风车走得更远?不过,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顺风车一直以公益的姿态出现在市民面前。因此,任何收取的费用都要和公益性相符。

毋庸置疑,交通安全是车主和乘客担心的最大问题。作为顺风车平台,滴滴顺风车每单抽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于投保在情理之中。不过,既然滴滴已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车主、乘客投保,就应公开合同约定的投保金额,并通过网络与车主和乘客事先签订投保合同,不可以一句投保“最高1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了之。在契约社会,这也是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否则,如果行驶途中发生意外事故,一旦涉及具体的保险金额赔偿,难免陷入扯不清的纠葛之中。

顺风车既然是以公益的姿态出现的,那么公益性就是其“生命线”。如何保证其公益性,一方面体现在顺风车的收费上,要限制在公益性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要体现在服务上,即滴滴提供顺风车服务,而收费同样也要限制在公益性范畴之内。现在对滴滴收取5%的平台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益性原则,这需要职能部门作出清晰的界定,而不是始终没有具体解释,唯有尽快出台具体细则,既可以方便监管,又能够让民众心中有数,这也是顺风车能够走得更远的最重要动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http://www.71.cn/2016/0215/863898.shtml

发布于 2025-07-13 10:14
收藏
1
上一篇:应赋予“拼车回家”合法性,促进共享出行新趋势 下一篇:春节拼车热潮来袭,专家揭秘安全拼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