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风光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为呼和浩特市。以下是关于内蒙古的一些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处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域结合部。
- 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东、南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相邻。
"气候":
-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面积和人口":
- 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省级行政区。
- 人口约为250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较多。
"经济":
-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稀土、煤炭、石油等。
- 近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逐渐多元化,工业、服务业等比重逐渐上升。
"文化":
-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
- 民族歌舞、服饰、饮食等文化独具特色。
"旅游资源":
-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呼伦贝尔大草原、鄂尔多斯沙漠、赤峰喀喇沁旗等。
- 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
"政治":
-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区最高权力机关。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边疆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相关内容:
内蒙古的行政区划,为什么不象别的省称地区、县,而称"盟"和"旗"呢?这要追溯到大清帝国。清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对蒙古地方实行了"分而治之"政策,并按照满族的八旗制度,调整了原来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实行了盟、旗建制。
清朝将内蒙古划为24部,分为6盟49旗,将外蒙古划为4盟86旗。外有阿拉善、额济纳两个特别旗等等。旗是中央政权领导下的基本行政单位。根据清政府的规定,旗设札萨克,就是旗长,职责是处理旗内行政、司法、征税和官员任免等。盟是由若干旗组成,是中央政权对各旗的监督机构。各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由各旗札萨克和闲散的王公推选,并报皇帝任命。
朝廷指定适中的固定地点为会盟处,各札萨克定期在这里集会。在盟长主持下,审查各旗的箭丁,决定佐领的改编等事项。内蒙古的"盟"和"旗",从清帝国到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他们统治和镇压蒙古族和其他族劳动人民的工具。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诞生,党的阳光照亮了内蒙古大草原,清王朝的盟旗制度已成了历史的垃圾,蒙古民族梦寐以求的夙愿﹣-﹣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现在行政区划称谓的"盟"和"旗",与旧时的盟旗制度,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是人民自己的政权机构,是反映人民的权利和要求的,是为人民谋利造福的。
内蒙古的9个盟,其含义和由来,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性,而且还充满神奇美好的传说,以及有趣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阿拉善盟阿拉善的由来相传有几种说法。一是说,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唐古特(西夏国),也就是今天的银川一带,看到这个地方的羊肉肥美,吃起来鲜嫩味香,就指令这个地区的羊专供军队肉食。蒙语"阿拉喜"是"屠宰"的意思,阿拉善是由"阿拉喜"的谐音而来。二是说,贺兰山顶上有一块占地十多亩大的花斑色的卧牛石,人们称它为"阿拉善山",以后演变为阿拉善旗和盟的地名。三是说,这里的山林里有野骏马(贺兰、呼兰),成吉思汗第二次征服西夏国时,曾在山林国猎,不料被突然跑出来的野骏马惊跌而受重伤,因而起名为"智兰山",以后演变为"同兰、阿拉善"。以上三种说法,究竟那个正确,尚待进一步考试。不过。《蒙古秘史》记载的"阿拉晒",旁注汉文解释为"贺兰山"可见阿拉善是"贺兰山"这几个字的音变,是有一定道理的。
巴彦淖尔盟"巴彦"是蒙语译音,是富饶的意思。"淖尔"是湖泊的意思,"巴彦"和"淖尔"合起来就是富饶的湖泊。说富饶,始源于该盟境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比如驰名全国的乌梁素海。这里又是我国著名的"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有"塞外谷仓"之美称。现在,巴彦淖尔盟是名副其实的旱涝保收的宝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甜菜、油料基地之一。踏上黄灌区的土地,犹如来到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绿荫夹映的千万条引水渠道,波光粼粼,象千万条银线织成一张巨网,覆盖在无际的肥田沃野之上:鸭、鹅在渠中嬉游;牛羊在岸边觅草。这一幅美丽的画境,是河套地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点一点编织起来的。
伊克昭盟"伊克"是蒙语,是"大"的意思,"昭"这里当"庙"讲,"伊克昭"就是"大庙"的意思。伊克昭盟的来源是,旧时的鄂尔多斯七个旗的札萨克,每年一度在今天的达拉特旗的伊克昭里集会,俗称"伊克昭集会"。该庙蒙名叫"乌罕巴达拉奇苏木",汉名叫"王乃召"。关于鄂尔多斯的由来也有种种不同说法。一说,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斡尔朵(宫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早在成吉思汗时,就有四大斡尔朵。成吉思汗死后,守护大汗官帐的近卫军又专职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到14世纪时,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卫士将自己"艾马克"(部)的名称,改称鄂尔多斯部,由此得名鄂尔多斯。二说,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南边,由"乌日多斯"演变而来。三说,黄河围绕着伊盟高原向东奔流,因而由"奥尔雅都斯"一词演变成"鄂尔多斯"。据史料记载,第一种说法较为可靠,因为伊金霍洛旗(君主陵园)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中心,是元朝时代八座白色宫园的所在地。
乌兰察布盟"乌兰"蒙语是"红色"的意思。"察布"这里当"崖口"讲。"乌兰察布"就是"红色崖口"的意思。这个崖口就在今天阴山山脉的支脉﹣﹣大青山的红山口之下,是有名的军事要塞。清代,这一带的札萨克每年在"红色崖口"会盟,故称乌兰察布盟。该盟的北部是广阔的平原,中部是大青山横贯,山北是坡地起伏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山南是山地和平原构成的农区。多层次的地貌,多样化的气候,多种类型的作物,是乌兰察布盟经济上的重要特点。
锡林郭勒盟"锡林"蒙语意思是"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锡林郭勒名称来源于锡林郭勒河,清代札萨克在此会盟,故称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河发源于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的乌兰淖尔,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流长196公里,流经锡林浩特时,河面在汛期宽二三公里。
沿河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富饶美丽的天然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上,还有乌拉盖河、滦河等十多条河流,有近200个大小不等的湖泊。它们象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一颗颗银色的珍珠,镶嵌在绿绒般的草原上。翱翔苍穹俯瞰大地的雄鹰,一飞冲天的云雀,膘肥体壮的畜群,祖犷豪爽的牧人,这独特的草原胜景,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每当夕阳的余辉把草原染成金色的时候蒙古包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千里草原上响起深沉的马头琴声和高亢悠扬的牧歌声,这无与伦比的诗情画意,实在令人神往。
昭乌达盟"昭"这里当"百"讲,"乌达"是"柳树"的意思,"昭乌达"就是"百柳草原"的意思,即是柳树长的非常茂密的地方,当年有"柳海"之称。清代内札萨克共11个旗于昭乌达地方会盟,故称昭乌达盟。该盟矿产资源丰富,内蒙四大露天煤田之一的元宝山矿就在境内。佛石品位高,产量多,区内外颇有名气,远销日本、苏联。
昭乌达地区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北方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便已进入繁荣的新石器时代。代表这个时期的文化类型,是驰名中外的以赤峰东郊的红山为起源的"红山文化",以巴林左旗富河沟门为遗址的"富河文化"。以赤峰郊区夏家店为遗址的"夏家店文化",是华北地区青铜文明时代的重要文化类型。辽代还把巴林左旗林东镇城南立为上京首都,把宁城大明立为中京。从春秋、战国到明末清初,都是各朝代文化、军事的战略要地,许多王公贵族在这里建有陵墓。
哲里木盟"哲里木"是蒙语音译,意思是"马鞍肚带"。"哲里木"这个地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来源于现在的哲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北部的哲里木山,一是说,成吉思汗时代,这个地方专门生产和供应马鞍肚带,故得名哲里木。哪个准确,尚待考证。清代,各札萨克每年都在哲里木山和山前的平原会盟、围猎,所以称哲里木盟。该盟是内蒙古的重要产粮区。交通四通八达。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和验证的就有30余种,我国五大露天煤田之一的霍林河矿就在境内。全盟蒙古族人口66万多,是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地方。
兴安盟"兴安"是满语,意思是"丘陵"。"兴安盟"这一地名来源于兴安岭。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兴安岭分内兴安岭和外兴安岭两部分。1858年5月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清政府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解放后,1946年4月在乌兰浩特建立了兴安省人民政府,1947年5月1日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该盟有美丽的草原和肥沃的田野,有驰名全国的阿尔山矿泉。阿尔山,是蒙古语,意为"神泉"、"圣水",是北方各省的疗养圣地。
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湖",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称为俱轮泊,元代称阔连海子,清代称库楞湖、呼伦诺尔或札赉诺尔等,今称呼伦湖或达费湖。"贝尔湖"在元代以前称捕鱼儿海子,清初称布雨尔鄂模(满语称湖为鄂模)、布雨尔地,后将布雨二字读成"贝尔",变成贝尔湖,今称贝尔湖。呼伦湖、贝尔湖相距300余里,位于呼伦贝尔盟北部,由岛尔日逊河、克鲁伦河沟通,两湖亲如姊妹,自古就是抚育蒙古民族成长的摇篮。呼伦贝尔盟不仅有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草原,还有巍巍的大兴安岭。
(杨仁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