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迎来了全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特殊的日子不仅是对中国丰富遗产资源的缅怀与庆祝,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觉与传承的呼唤。截至2024年12月15日,中国已拥有59项世界遗产,这些瑰宝如璀璨星河,点缀在中华大地的山川河流之间,彰显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与自然奇观。

中国的世界遗产分为三大类:40项世界文化遗产、15项世界自然遗产,以及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些遗产项目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辉煌遗迹,到壮丽的自然风光,从历史文化的瑰宝到生态保护的典范,展现出中国多元而丰富的文化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这些遗产恰似大地捧出的59篇华章,它们不仅仅是静止的符号或陈旧的文字,而是镌刻在山水之间的鲜活史诗。每一处遗产都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它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无论是宏伟壮观的故宫、长城,还是精美绝伦的敦煌莫高窟、丽江古城,亦或是神奇的九寨沟、黄山云海,这些遗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自然生态的奇迹。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既有反映古代文明辉煌的遗迹,也有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建筑。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一个皇帝的兵器军阵,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艺术和工艺水平;而丽江古城则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古老的水系布局,成为东方古城的典范。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在自然遗产方面,九寨沟以其五彩斑斓的湖水、瀑布群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闻名于世;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活模样”;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奇峰怪石,则为电影《阿凡达》的悬浮山提供了灵感。这些自然遗产不仅彰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彰显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就与责任。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遗产保护力度,推动遗产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及国际合作,许多遗产得以延续生命,焕发新光。每一项遗产的保护,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全民的文化盛宴。它提醒我们,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应当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走进这些遗产,仿佛走进了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用脚步丈量这些瑰宝,感受岁月的沉淀和自然的奇迹,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辉永远照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