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深处探文化,酒泉交融的历史韵味
汉字“酒”和“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酒":
- "起源":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酒可能是由谷物发酵制成的。
- "文化象征":酒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欢乐、团聚和礼仪。古代的宴席、祭祀、婚礼等场合都离不开酒。
- "文学意象":酒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诗句,展现了酒的文化魅力。
- "社会功能":酒在古代社会还具有调节情绪、促进交流的功能。
"泉":
- "起源":泉指的是自然涌出的地下水,清澈甘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源之一。
- "文化象征":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清洁、纯净和生命力。泉水常常与长寿、吉祥等美好寓意相联系。
- "文学意象":泉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源泉,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的“水”就有泉水的意味。
- "宗教意义":在一些宗教和神话传说中,泉水被认为是神圣的,如佛教中的八功德水。
这两个汉字不仅代表了自然界中的物质,更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文化的传承。
相关内容:
汉字诞生于距今3200年前,定都河南安阳的殷商王朝时期。最早的形态是刻在占卜用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等上面的甲骨文。后经过商朝到周朝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约3000—2300年前),以及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制定的小篆(约2200年前),到汉朝才蜕变成与现代汉字相近的字形(约1800年前)。
在公元100年前后,东汉的许慎经过对汉字的系统性整理,编著而成的《说文解字》,至今仍是编纂汉字辞典的经典蓝本。
身在酒泉,不可不细知“酒”“泉”这两个字的来路和含义。酒泉是世界上唯一以酒命名的地方。
依据汉字的六种造字法,“酒”既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甲骨文“酒”字的形体,中间部分是一个“酉”字,盛酒的酒坛子的形象,两旁的曲线望形知义应是酒溢出和酒香飘的意思。金文的“酒”字干脆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坛体上平添的几条花纹,代表了它是液体的形态。小篆“酒”字的形体,在左旁增添了三点水,与右边的“酉”即酒坛子两形会意。“酒”字也是一个“从水酉声”的形声字。在小篆形体基础上,经隶变后的楷书“酒”字,几千年来音义不改。
古代时,酒与医药有特殊的关系。繁体的“醫”字,构形“从殹从酉”,解释为“醫之性然,得酒而使”,说明酒是用来治病的,并被喻为“百药之长”。《周礼》中有“醫酒”一词。在《内经》中有十三方,与酒有关的就有六个方,有的内服作药引,有的外用,应用很广比例也大。当今治疗疼痛风湿等的药酒到处都是,正源于古人的发明。
古诗词中关于酒的佳句数不胜数。酒还可作为词素组成很多词。比如浊酒,《三国演义》中有“一壶浊酒喜相逢”,《儒林外史》中有“浊酒三杯沉醉去,流水花谢知何处”。再如“酒仙”“酒圣”“酒会”“酒宴”“酒靥”“酒徒”“酒色”等等。以“酒”组成的成语也不少,如“酒酣耳热”,出自曹丕的《与吴质书》;也作“耳热酒酣”,陆游的诗中有“手柔弓燥猎徒喜,耳热酒酣诗兴生”。成语“酒色财气”,是说人生的四种应戒之事:嗜酒、好色、贪财、逞气。“酒囊饭袋”源自王充的《论衡》“腹为饭坑,肠为酒袋”。还有许多含义不好的成语,如“花天酒地”“酒肉朋友”等。
“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泉”字的形体像个泉眼,水从地穴泉眼中涓涓流出的样貌;金文的形体也是水从泉眼里缓缓流出之态;小篆“泉”字由金文直接演变而来,外形为泉眼形,其内的“丁”表示“一线如注”的细流;隶变后的楷书写成了今天的“泉”。
《说文解字·泉部》:“泉,水源也。像水流成川形。”就是说泉是水的源头,像水流成川的样子。泉的本意为泉水,像泉眼的水不断从地下涌流出来的样子。“思如泉涌”“文如泉涌”,不知古人这样比喻时,想没想到过写作要接地气方可由内而外生发。
泉水泛指地下水,“泉”又用来指地下,即迷信说的冥府、黄泉。九泉之下用来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即阴间地府。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白居易诗《思旧》云:“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陈毅元帅在江西梅岭被敌军围困、身陷绝境时写的诗视死如归而不屈不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因为泉水有涌流不断的特性,“泉”与“钱”又拉上了关系。古代有一种货币的名字称为“泉”。《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意思是货币比金子还要贵重,比刀子还要锋利,比泉水还要流通无阻。《管子·轻重篇》:“凡称货之家,出泉叁千万。”
民间有个说法:作为普通百姓,细水长流才是真正的福气。(孙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