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杭县城区始设杭州市,因古为杭州治所,故名。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设杭州。
《寰宇记》卷93:(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始设余杭县。
旧传禹会诸侯江南,舍舟登陆于此,因名禹杭、禹航,后改余杭。实系古越语地名,语义未详。
上城区:

1949年,设上城区,因辖区位于城区南部,南宋皇城居南,后杭人习惯以南为上,故名。
拱墅区:

1949年,设拱墅区,因境内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清一统志·杭州府二》:拱宸桥,在仁和县北新关外,西湖、苕溪诸水汇流于此。
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康熙间重建。横跨京杭运河,为三孔石拱桥。是杭州最著名古石桥。桥名拱宸,意为“群星拱北宸”,引申为对北方皇帝的敬意。
隋代大运河开凿后,自武林门至拱宸桥一带成为杭嘉湖物产的集散之地,后因商贸繁荣,有“十里银湖墅”的美誉。
南宋时此地有湖州市,亦称湖市。明清时期,称湖墅,为湖市谐音。
西湖区:

1949年,设西湖区,因境内西湖而得名。
西湖,又名钱塘湖、上湖、西子湖。
宋《淳祐临安志》卷10:西湖,在郡西,故名。
西湖初为泻湖。自唐至清,多次疏浚。
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筑堤捍湖,湖水既可溉田,又引入运河以利漕。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西湖状》,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遂加疏浚,去葑草,筑长堤,造六桥,禁民侵占,西湖之名始著。
南宋定都杭州,不断修浚西湖,“西湖十景”也在此时形成。
西湖为杭州风景精粹所在。今为著名风景区。
滨江区:

1996年,设滨江区,因滨临钱塘江而得名。
萧山区:

2001年,改萧山市设萧山区。
1988年,改萧山县设萧山市。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永兴县设萧山县。
《元和郡县志》:以治西萧山为名。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余暨县: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
余杭区:

2001年,改余杭市设余杭区。
1994年,改余杭县设余杭市。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始设余杭县。
临平区:

2021年,设临平区,因治所在临平街道而得名。
2001年,改临平镇设临平街道。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设临平镇,自古为浙北要地。
唐设临平监,因临平湖而得名。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天玺元年(276),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雍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
宋《淳祐临安志》卷10临平湖:《祥符经》云:在(仁和)县东长乐乡,周回十里。湖中有白龙潭。《吴志》:赤乌二年宝鼎见,因呼为鼎湖。
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筑永和塘捍临平湖。
元后,临平湖逐渐堙为桑田鱼池,今全淤为平地。
钱塘区:

2021年,设钱塘区,因钱塘江而得名。
钱塘江,古称钱唐江、浙江、渐水、渐江、渐江水、制河、淛江,因流经钱唐县,故名钱唐。
秦时,始设钱唐县。
唐时,为避国号,改钱唐为钱塘。
宋《淳祐临安志》卷10引虞喜《志林》:今钱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
《梦粱录》卷12:浙江,在杭城东南,谓之钱塘江。
《山海经·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
《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唐县。
《元和志》卷25钱塘县:浙江,在县南一十二里……江源自歙州界,东北流经界石山,又东北经州理北,又东北流入于海。
《汉书·地理志》丹阳郡黝县: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
《水经》:渐江水,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
《水经注·渐江水》:防海大塘在(钱唐)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石者,即与钱一千……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郡议曹华信为东汉人,秦时便有钱唐之名,此说疑谬。)
富阳区:

2014年,改富阳市设富阳区。
1994年,改富阳县设富阳市。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改富春县为富阳县,为避宣太后郑阿春之讳,因居富春江之阳得名。
秦时,设富春县。
《太平寰宇记》富阳县:吴录地理志云,属吴郡。晋孝武太元中,避简文郑太后讳,改富阳县。
《清一统志·杭州府一》:富春江,自桐庐经富春入钱塘江,故名。
临安区:

2017年,改临安市设临安区。
1996年,改临安县设临安市。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临水县为临安县。
《太平寰宇记》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临安山,又名东山。
《寰宇记》卷93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南有郭文举宅基。
《晋书·郭文传》:郭文自王导西园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晋谢安亦隐居于此。
桐庐县: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设桐庐县。
《元和志》卷25:以居桐溪地,因名。
桐溪,又名桐庐江、天目溪。
《方舆纪要》卷90桐庐县:桐溪,其上流即于潜县之紫溪也,自分水县南流入县界。亦曰天目溪,入县境为桐溪,绕郭而东南,出桐君山下入桐江。
《水经·渐江水注》:紫溪东南流,径桐庐县东为桐溪……桐溪又东北,径新城县入浙江。
一说,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县名桐庐。
一说,为纪念中药鼻祖桐君,将其采药之地命名为桐庐。
《中国地名辞源》:传桐溪有大椅桐树,垂条偃盖,荫蔽数亩,远望似庐,故名。
淳安县: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改淳化县为淳安县,取淳而易安之意。
建德市:

1992年,改建德县设建德市。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设建德县,取建立功德之意。
《太平寰宇记》建德县:(吴)甘露元年,孙韶于水滨得大鼎进之,吴后主因改宝鼎元年,封孙韶为建德侯。
后置建德县,县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