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村,八月下旬,金黄色的玉米穗沉甸甸地挂满了秸秆。那天清晨,付前进踏入自家的玉米地,忽闻邻近地块传来细微的声响。他好奇地循声探寻,意外发现邻村姑娘刘玉真正慌张地将玉米棒子塞进麻袋中,脚边那胀鼓鼓的袋子,已然昭示着她的“不速之获”。

“这地是我良坤叔家的,”付前进的声音带着一丝质问,“你为何要来偷摘?”
刘玉真面色瞬间惨白,嘴唇颤抖许久,才挤出微弱的哀求。她自幼丧母,数月前又痛失父亲,家中仅剩年迈病弱的奶奶相伴。因悲伤误了农时,家中粮食告罄,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趁着黎明时分,冒险来此掰些玉米,以解祖孙二人的燃眉之急。
付前进本意只是想要吓唬她一番,便佯装要去村里张扬此事。刘玉真闻言,眼泪夺眶而出,紧紧拽住他的衣角:“大哥,千万别告诉我奶奶!村里人若知晓,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绝望之中,她低头细语,声音细若蚊蚋:“大哥……只要你替我保密,你让我做什么都可以……”话毕,她羞愧地低下头,脸颊绯红至耳根。

付前进的心仿佛被玉米叶划伤,隐隐作痛。他收起戏谑之色,郑重道:“妹子,这话以后别再提了!过几天我家收玉米,正缺人手,你来帮忙吧,玉米就当是你的工钱了!”
数日之后,晨曦微露,刘玉真便顶着晶莹的露珠来到付家地头。掰玉米虽是个艰辛的活计,但她手脚麻利,埋头苦干,手臂上被锋利的叶子划出一道道血痕,汗水浸染之下,疼痛难忍。傍晚收工时,她的双手已红肿不堪。付前进又安排她三天后前来剥玉米粒。
剥玉米粒的活儿更为折磨人,刘玉真的手心很快便磨出了水泡。付前进的母亲心疼不已,拉过她的手,细心地为她涂上碘酒。刘玉真眼眶泛红,哽咽道:“我……我没妈了,婶子待我如此亲厚……”那一刻,付前进望着她沾满玉米须的脸庞和湿润的眼眶,心中某处悄然融化。
付家特意准备了一大担饱满的玉米粒,让付前进送到刘玉真家。在那两间简陋的土屋里,病弱的奶奶颤巍巍地递上水,感激涕零。眼前的贫寒景象,让付前进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自此以后,付前进时常前往刘玉真家帮忙挑水劈柴,而农忙时节,刘玉真也总是出现在付家的田头。两家人相互扶持,两颗年轻的心在稻谷与玉米的轮回中逐渐靠近。一年后,在长辈们的欣慰目光中,那段在玉米地里悄然萌芽的情愫,终于绽放出相守的绚烂花朵。
多年后,当付前进再次提及当年的那句“做什么都可以”,刘玉真笑着捶打他:“还不是被你给吓得!再说……我早在邻村干活时,就见过你那俊朗的模样了。”那句在玉米地里绝望的祈求,如今在她口中,已化作一抹羞涩的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