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博大厚重,母爱如水,润泽万物。
如果说上期讲的黄土高原是奠定了中华文明厚度的父亲,那黄河毫无疑问就是母亲一般的存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无论是夏商周三代之前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还是两千多年来的古代王朝时期,大量人手可触、目力可及的考古文化证据,无不在证明,中华文明的主干,就深深地扎在了黄土中、黄河畔。那么黄河何以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在山东东营的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六长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人眼中黄河奔流入海是天经地义的。

其实,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干流所经过的地方,在150万年前还只有零星分布的几个湖泊。在距今50万年至10万年之间,黄河河道才基本贯通,而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由于古渤海的形成,黄河才得以从天津奔流到海。所以说,黄河冲出今小浪底水库上游的八里胡同峡是一次伟大的地质事件,从此,中国北部孕育华夏文明的温床才渐渐形成。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而最终形成则与黄土高原密不可分。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的黄河,在中游地区形成了一个“几”字形大拐弯,这个大拐弯所包围的地方正是黄土高原的主体。所以从自然意义上看,黄河与黄土高原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而这种关系就症结在黄土高原的土层。

众所周知,黄土高原的形成,是每年从西北及外蒙袭来的沙土,在秦岭、太行山等山脉的阻挡之下,历经亿万年的不断沉积,才最终在地表形成了平均厚度50~80米,最大厚度300米以上的深厚黄土层。这些土层由最细腻的沙土沉积形成,那么它一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一旦降雨,水土流失。

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绝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而是在它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发生了。一旦降雨,雨水便裹挟着泥沙汇集成无数条小溪,这些小溪流最终汇入一条大河,这就是黄河。黄河裹挟着大量细密的泥沙一路向东在冲破小浪底峡谷后进入到中原地区,河流突然变化,泥沙开始沉降。


这里大家可以借助中国地势图加以理解。中国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的,当然外流河中也仅有新疆的额尔齐斯河算是例外。原因就是中国地势呈现三级阶梯的态势,自东向西依次降低。但是它有一个界点,以中原、河南为界点,它的西边地势陡峭度极高,以中原以东地平陡峭度突然下降。

于是,河流在中原水流流速突然放缓,泥沙开始沉降。在人类文明化以前,也就是人类没有在黄河两岸筑地以前,据古地质学家考察,黄河至少发生六次甚至二十六次大改道,由此给中国在第四纪冰期结束以后很短时间,也就是一两千年的时间里给中国冲积出了一片中原平原(华北平原雏形)。

黄河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引自黄河水利委员会)。
随后的8000年时间,中原平原才在一次次的堆积冲刷中成为了如今的华北平原。这个冲刷量沉积的土壤量有多大?笔者找了一组相关研究数据,在远古时代,山东省还是中国近海,泰山所在的山东丘陵也不过是近代的几处孤岛,也就是1万年左右的时间,黄河居然给中国北方冲积出整整一个山东省外加河北省的东部。

黄土高原拥有平均厚度50~80米,最大厚度300米以上的深厚黄土层。
黄河泥沙是最细密的土壤构成,它最初冲击出来的中原平原,就构成人类在地球上可以展开原始农耕的三大基地之一。这里维达额外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原始农耕。大家要知道,农业文明最早发生在1万年前左右,这个时期人类文明还是石器时代,也就是人类手里只有一块儿带尖儿带刃儿的石头,顶多在后面绑一个木棍,全凭人力来开花。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
要知道,牛耕技术直到3000年前才开始普及,八千到1万年前是没有任何畜力可以借用的,全凭人力。人类凭借一块尖石头,要想开垦荒地,一般的土壤根本无法进行,地球上只有三块儿松软肥沃的土地适合于原始农耕。第一块便是非洲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下游大多流淌在非洲北部的沙漠之中,中游受热带草原气候下旱季和雨季影响,每年都会经历定期的洪水泛滥。

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
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河床变窄,来自非洲中部的火山灰和腐殖质会变成一层厚厚的淤泥遗留下来,形成极肥沃而松软的土壤。于是古埃及人每年旱季就会重新回到尼罗河两岸重新垦殖。由于他们每年必须重新测量土地,他们就把绳子按单位长度打成结,每年拐杖用这个绳子,拐着弯儿丈量土地,由此缔造了人类最早的几何学和数学。这个结绳计数被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记载。


地球上第二块原始农耕基地是在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谓的“两河”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形成均发源于今土耳其所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呈并流环抱的态势,双双流入波斯湾。受上游山区季节性降水影响,在中下游在丰水期形成沼泽,枯水期便成了最松软、腐质质最多的肥沃土地,由此缔造了西亚的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西亚最早形成的两河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众多文明组成。

地球上第三块儿原始农耕基地就是中原平原,正是由于黄河的冲刷沉积作用,中华农业文明是世界上真正的三大原发性农业文明之一。至于古印度的农业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两河文明扩散而来,因为植物学家在印度找不到56种大禾本植物的物种。还有古希腊文明也是同样如此,是受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文明影响的次生性文明。

所以黄河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实至名归,虽然也常备指责,比如水患频频,比如泥沙俱下。不过也正是这些缺点,成就了辉煌的早期文明。就如历史学学者葛剑雄先生说,黄河流域长期水土流失形成的黄土地,对早期的农业文明居功甚伟。

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多属马兰黄土,肥沃、疏松且具有自然肥效。
要知道,中国的铜器和铁器发明使用,比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要晚得多,而中华文明却几乎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同步进行”,根源就在黄河的“厚赐”。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多属马兰黄土,肥沃、疏松且具有自然肥效。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骨、蚌等十分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器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不仅如此,疏松的土地还十分节省人力,而当人有了余力,遂又会发展出畜牧业、手工业甚至文化艺术。于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中,我们看到了最早的文字符号和彩陶器。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
沉积的黄土层还“赐予”了华夏先民早期的房子。因为它的颗粒均匀,垂直节理发育,所以更易于先民们挖洞聚居。而到了距今约4350─3950年,也就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晚期,黄河两岸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土城,更是得益于黄土的厚赐。据学者许宏研究,因为黄土的直立性和吸湿性强,才使得版筑(在夹板中填入泥土夯实的建筑方法)成为可能。而高大的夯土城墙和高台上的宫室建筑,又成了早期华夏文明的“丰碑”之一。


从裴李岗、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黄河流域的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尽管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因为同时期长江流域还有河姆渡和良渚文化,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西南四川盆地也有三星堆里的文明曙光…,但伴随着黄河持续不断地冲刷堆积,中原平原在扩展成华北平原的同时,黄河文明也在夏商周三朝后,优势不断凸显,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
上期回顾:黄土高原:严重被低估的黄土地,是奠定了中华文明厚度的主舞台
备注:本文是《华北山河四省合集》系列的第27章原创作品,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