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若比邻”还是“比邻若天涯”,探索现代通讯技术下的距离感变迁

“天涯若比邻”还是“比邻若天涯”,探索现代通讯技术下的距离感变迁"/

“天涯若比邻”和“比邻若天涯”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距离虽然遥远,但感觉上却很亲近,或者是距离虽然很近,但感觉上却很遥远。
“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心中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而“比邻若天涯”则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诗句:“比邻若天涯,相望不可及。”这句话的意思是,邻居之间就像是天涯海角一样遥远,彼此之间无法相见。
所以,根据成语的出处和原意来看,“天涯若比邻”更符合表达距离虽远但感觉亲近的含义。在日常使用中,“天涯若比邻”更为常见。

相关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可以瞬间和陌生人建立连接,也可以一秒“拉黑”看着不爽的聊天对象。我们身处在“天涯若比邻”的时代,再远的距离通过互联网瞬间就能到达。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比邻”吗?我们甚至对于住在隔壁的邻居都不曾有过一点了解,“比邻若天涯”的尴尬也时时出现在生活中。

imgarr

imgarr

网络时代的人情味

imgarr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如今传播很快、资讯纷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鲜少用笔墨表达彼此的关切和思念,只是习惯性通过微信语音或留言维系感情,通信方式虽越来越便捷,却少了昔日的温情。

互联网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众声喧哗之下,我们不应该让人情味在网络时代中失温。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暴雨天气,一位外卖员接到一个远程订单,因为等餐时间太久,面临配送平台扣费的风险。在他情绪崩溃的边缘,手机屏幕弹出一条系统推送的信息,来自素不相识的顾客,内容很短却很暖心,“亲爱的骑士,雨天路滑,慢点儿送,若担心超时,这单可以先点‘已完成’。”顾客的理解让外卖员瞬间破防。

在这个信息便捷的社会,总会有不期而遇的善意,穿越黑暗,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我深感到处是“倒计时”,催促人们与对手竞争,和目标赛跑。工作压力挤压了休息时间,导致大家很难沉下心去处理人际关系,而陷入整日刷电子屏幕的“怪圈”,逐渐疏于与家人交谈,与好友相聚,这无疑是网络时代的悲哀。毕竟不管虚拟世界的表情包多么可爱,也抵不上一个实实在在有温度的拥抱。网络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但人与人之间不仅要传递信息,更需要情感的交流。

试问若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改为《常和父母视频》,还会触动为人子女的心弦吗?答案已然分明。所以,线上再便捷,也始终无法代替面对面的温暖。

——董红

imgarr

“天涯”共“比邻”

imgarr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一个古早的网络段子却道出了当下社交环境的真实常态。“天涯若比邻”早已不是问题,如果从心理距离的角度来说,今天的“比邻”越来越像“天涯”了。比如,聚餐吃饭时,桌上的人都在自顾自看手机,这可能都不是数字化的“锅”,而是反映了你们之间的真实关系。

除了现实中“比邻若天涯”的心酸,还有一点是,古时候人与人之间被认为诗性的“天涯”消失,在网生代被完全打破了。宋代词人李之仪在《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词作“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朴实中见深刻,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其倾口而出的诗情恰恰来源于“我”与“君”间的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但此种意象在今天几乎消失殆尽。

我们经常认同网络社会让世界变糟了。互联网会放大分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互联网不会主动去制造这种分裂。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当代“比邻若天涯”的现状,究其真正原因,实为每一个个体。“天涯若比邻”也好,“比邻若天涯”也罢,“若”字前面是本体,是空间上有形的、看得见的距离;而“若”字后面则是喻体,是两个人心灵间的距离,它们的主体始终是人,且这个“距离”是无形的、无法丈量的,只能用心去感受。

在当前加速蝶变的社会进程中,我们往往选择与自己有关系的人相处,其他人一概不闻不问,即使是对门的邻居。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周期不会那么快,也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这时候怎么办?于是,我们努力寻找权宜之计,极力构建出对自己绝对安全的社交关系。

纵然身不由己,无法主宰“天涯”与“比邻”的距离,我们也会客观地在“天涯”面前创设“比邻”的交集;面对“比邻”之近,也会尽量避免边界感模糊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当你保有自己的温度和步调,可远可近,就刚刚好。

——汤辰霞

imgarr

爱与被爱需要真实

imgarr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我们从小就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年少时,我经常会在给朋友的信中以此句作为落款,来纪念相距甚远的友情。

记得初中毕业时,我和最好的闺蜜在毕业典礼上抱头痛哭,因为我们考上了两所不同的学校。从每周都能见面,到相隔十几公里,我们约定要经常写信,把高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文字传递给对方。这一习惯,我们坚持了一年半,来往信件积攒了几十余封。后来,写信变为寄明信片,当我出去旅游时,会精心挑选一张最出众的明信片,附上同样的话后投递进邮箱。

渐渐地,随着日常通信工具的普及,我们之间的联系方式转变成QQ或微信,聊天的频率却从满屏的日常分享,到后面只有逢年过节的祝福与表情包。没有了过去每天都要打开信箱查收信件的期待,当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发送消息时,我们之间也没有了曾经的分享欲。

我有时觉得,这种情况并不乐观,曾经那么和谐的友情都变了味。虽然通信工具越来越便捷,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情越来越淡漠。记得小时候,我在南翔农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遇上点什么事儿,乡里乡亲都会来帮忙,充满着浓浓人情味。后面因为读书搬去了城区,楼上楼下不相往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相距咫尺,却犹如远在天涯。

如今,互联网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部手机、一个屏幕,动动手指,互通联系,诗人笔下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天涯若比邻”再也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具体的现实。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比邻若天涯”的一种陌生与疏离。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虚拟的点赞或关注,而在于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的真实瞬间。

——陆佳琪

imgarr

人最关心的是心理距离

imgarr

人与人之间有空间距离,通常指的是表示地理上的远近有多少。而心理距离,指的是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在相处过程中的主观感受程度。

互联网时代显示了“天涯若比邻”的神通,地域相隔遥远不是问题,如果心灵畅通,虽在远方,依然能成为神交。但也有这种情形,两人距离很近,未必有共同语言,这是因为人和人的差异,对事物的看法会迥然相异,即“咫尺天涯”或“比邻若天涯”。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彼此的心理感受。感觉舒服、亲近,就“心有灵犀一点通”。相反的话,就会陷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状态。

人与人之间,无所谓地理上的远近,并非距离愈近就愈好。巴尔扎克和韩斯卡夫人,一个在法国,一个在俄国,并且年龄相差很大,但所有这些,并未影响他们的感情交流,最终结为连理,步入婚姻的殿堂。张爱玲和炎樱都是文坛有影响的女作家,她们是大学同学,其友谊从三十年代持续到四五十年代,并始终相距很近。后来,两人境遇发生反差,变得陌生,终于从各自的写作生活里消失,所以距离近了又如何。

时下,微信朋友圈里,有时也有矛盾冲撞的现象,甚至一触即发,互掐不欢。事实上,友谊弥足珍贵,真正的知己不在多,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个人,能有深刻理解你、心灵相契的朋友或知己,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支持,鼓励乃至雪中送炭,称得上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过去两地间靠书信往来,现在互联网信息流通快捷得多,为我们每个人打开了新天地,也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绝佳条件,我觉得总的来说快乐会多一些,因为选择的范围更大,交流更方便,有更多的即时对话机会,也更容易交到合意的朋友。

——王雅军

imgarr

指尖近邻,心陌如涯

imgarr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社交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轻点屏幕,便能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畅所欲言,一键“拉黑”又能迅速切断联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指尖掌控之中。然而,在这看似紧密的连接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悄然滋生出一种“比邻若天涯”的疏离感。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互联网无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曾经,远方亲友的音信需靠漫长的书信传递,如今,视频通话让思念即刻相见;商业合作不再受地域制约,线上会议随时开启跨国交流。这种即时性连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社交圈,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可现实生活中,“比邻若天涯”的现象却愈发凸显。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邻里之间虽仅有一墙之隔,却常常形同陌路。电梯里的沉默、对门的陌生面孔,人们沉浸在虚拟社交里,无暇顾及身边真实的温暖。网上热络互动,现实却对邻居的困难视而不见,这是多么讽刺的反差。深究这一矛盾现象,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洪流汹涌,碎片化交流占据大量时间,使我们无暇深耕身边关系;各种社交平台精心营造的虚拟形象,也让交流多了层伪装,真实情感难以完全袒露。另一方面,快节奏生活让人们疲惫不堪,回家后更愿躲进网络避风港,逃避现实社交的烦琐与责任。长此以往,情感交流愈发匮乏,关系愈发淡漠。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应被便捷冲昏了头脑,沦为孤独的“屏幕囚徒”,而是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支点,以真心为笔,绘就一幅“天涯海角皆比邻”的美好图景,只有这样,才能驱散空虚,拥抱充实快乐的生活,让人际关系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温暖的光芒。

—— 毛佳凯

imgarr

七嘴八舌

imgarr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天涯”这层壁垒,也让人和人之间非常诗意的距离感消失了。——小猴

互联网时代对于维持亲近关系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既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要警惕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兮兮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我们对空间的认知,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轻易地逃离现实,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伯来

看似万能的互联网让人们的交往变得越发廉价,逐渐淡化了对彼此的珍惜。——QI

人们看似通过互联网将相互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但实质上这种联系往往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桑稚

千百年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让情感冷淡的不会是科技手段,而是内心对于情感的认知认可。——嘎子

imgarr

原标题:《热词 | “天涯若比邻”还是“比邻若天涯”》

发布于 2025-07-10 10:44
收藏
1
上一篇:胡展奋,天涯咫尺,共话人生百态 下一篇:苍茫天涯情怀映象,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公路电影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