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货架上忽然多了一种蓝白包装的瓶子,名字让人口齿不清,喝起来倒是清甜顺滑。这几年,走在城市小超市,随便一瞥,宝矿力水特的身影几乎不会缺席。朋友嘴里的“刀片嗓救命药”,一些深夜打游戏的人说喝上两瓶就能复活。谁能想到,这个原本低调得不起波澜的日本饮料品牌,会在中国悄悄红到这种地步?

其实,关于宝矿力是不是日本品牌,铺天盖地的讨论早就闹开了。更有趣的是,中国消费者一边抱怨品牌“掩饰”自己的日本血统,一边还是愿意买。难道只是因为好喝?数据不会骗人。2022年,中国成了日本最大的海外消费市场。但到了2023年,美国反超。这和饮料没多大关系,却让人心里嘀咕,这些日本品牌到底凭啥沾了中国市场的光?

在宝矿力进入中国的2002年,整个局势紧张得很。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民间反日情绪高企,风口浪尖上他们选择装作“外国空气”潜行。这个品牌几乎见不到公开营销,广告没投,代言人也不找,连自己本土身份都是点到为止。结果,出乎意料地反而混得风生水起。不张扬,有时倒成了一种生存之道?没人能说清楚。上海、广州、杭州这些大城夏天闷热,宝矿力在角落里静静等待口碑发酵。

中国体育总局也曾将宝矿力列为运动员的补水指定款。品牌方悄悄做合作,不出风头。这种操作看久了反而让人觉得有点意思,不是所有品牌都爱抢镜头。日本本土市场恰好完全相反。青春热辣的广告在电视台炸开,漫画里主角举手必见宝矿力包装扎眼一角。醒目的品牌和低调的中国分身,像双城记,分道各行。

再回中国市场,2022年冬天,网络突然流传“宝矿力治咽喉炎很神”,一夜爆火。平台数据显示,当月销量同比去年暴涨941.93%。这很夸张。事情一但火起来,品牌的国籍身份又被翻到台面上,抵制浪潮随之而至。有人转头再不沾边,也有人嘴硬心软依旧买,这种左右横跳很常见。真的放得下宝矿力?真未必!

可问题是,品牌不主动推销,还能卖这么好,离不开背后密不透风的终端渠道网。7-11、罗森、全家等日本便利店门店分布在城市关键点位,据2022年数据显示,三家门店合计破万。便利店是日本商品走进中国普通人生活最直接的通道。它们渗透力比快递送货还快,很多二线城市的小区楼下也不例外,被这些“日系供应链”包围还自不知。

这些店里卖的远不止饮料。随处可扫见的还有小林制药的退热贴、明治的酸奶、三得利乌龙茶。商品琳琅满目,基本上都是日本集团旗下产业。消费者大多只认得包装,压根分不清背后品牌国籍,到底谁会在意?你会看一下软糖是哪个国家的吗?除非你特意去查。所以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反感归反感,该买还是买。

更大规模的渗透还要说到城市综合体,比如永旺梦乐城,2023年前后已经在中国开了二十多家。走进去,一圈下来,除了国内品牌,日资连锁几乎随处都是。例如NITORI家居,食其家快餐,JINS眼镜。城市购物圈一点点被这些外资企业重塑。你要说影响有多大,或许很难统计,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它们确实是真的。

有人坚持“渠道为王”,也有人认为“产品决定成败”,究竟孰优孰劣,这么多年谁也辩不清。这里面有个不大不小的悖论:其实你只需把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然后搭上对方最强的渠道网络,合力推广,总有意想不到的成效。
说了零售,再说重工业,又是另一番情景。比如“日本电产”,一般人估计没听过,但在国内97个网点,合作伙伴包括美的、格力、海尔这些大公司。简单来说,你回家开空调、用冰箱,可能里面的核心部件就带着“日本电产”的基因。2019年甚至跟广汽集团合伙搞新能源汽车电机研发,换句话讲,不止卖东西,更多渗透到了国产制造业的底层结构。
制造链向来依赖技术。再讲点更“高端”。半导体产业这些年闹得人仰马翻。中美博弈胶着,芯片设计和设备美国占大头,材料日本有绝对主导权。行业里说,19种核心材料,日本三家寡头控制了14种。东京电子、TDK、日东电工这些公司长期持有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中国芯片厂商原料进价、供应链稳定与否,多少都攥在这些隐形冠军手心里。这么一想,光靠抵制声音好像什么都改变不了。
现实就是,技术、产线、资本、原材料高度捆绑。你要说完全断绝合作,好像也不太靠谱。其实有的人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觉得这才是全球化的逻辑——竞争是必须的,但合作同样紧密。
商业流转到消费端就是这副样子,转到技术、生产领域,变成看不见的博弈。其实消费品被抵制得最多,但材料设备才是命门。经常在网上能看到,宝矿力该不该继续喝?但同样地,如果机房某块芯片用着日本材料,大概没人会查得那么细。换言之,有时候情绪激起千层浪,产业链却波澜不兴。
不过,这并不是单方面的。近年来,国内品牌奋力出海,步子迈得越来越快。谁说只准日本品牌强势进入中国?甚至已经有反转出现。2022年韩国现代汽车筹划进军日本电动大巴领域,才发现整个市场比亚迪占据七成江山。这让人咋舌。比亚迪2023年又趟进日本家用汽车市场,动作比想象中更激进。
家电领域亦有中国企业新故事。海信电视走进日本市场,2022年拿下了本土24.1%的平板电视销量,品牌REGZA干脆成了销冠。乍一看似乎气势如虹,松下、索尼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与此同时,米哈游的原神广告占据了东京秋叶原,一块中国手游横幅成了新地标。这些或许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现在却变成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当年日资企业布局中国,不也是因为看准了市场红利和消费能力吗?同理,中国品牌大举进军日本,消费者选择视角正在改变。所谓“民族情绪”或“商业道德”——现实中其实很难泾渭分明。有人抵制,有人热捧,消费决策不总是单一的理性。
你说这些外资品牌该不该“消失”?谁说得清楚?但你要求大家同时砍掉便捷的生活方式,那真还不如选择忽略它。矛盾的是,很多人对“日系商品出现在中国”既无感,也不自在。情感复杂,实际没什么定论。
再追问,日本品牌落地中国多年,品牌和渠道已水乳交融。真实情况远比故事更曲折。我们不妨放下非黑即白。但,有些人就是不能接受“利用日本供应链”,也有更多人觉得:行,只要便宜、好用,谁的都一样。说归说,吃归吃,买归买。这么多年,怎么看都没个统一答案,今天真说不清楚。
而市场永远在变。这些品牌或许会沉寂一时,但不会彻底消失。同样的,中国企业也将用自己的方式突破藩篱,把自己的商品、技术,带到可能更难啃的市场。总有人在尝试,也总有人失败。未来还会有新故事。
品牌的流转不一定属于国家,更多只是归于商业潮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