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刘季传奇,一县之才如何打天下,治天下需各地鼎力支持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在书中,刘季(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被描述为一位极具才干的人物,他从一个县令起家,最终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您提到的这句话“刘季——一县之才打天下,治天下则要各个地方支持”反映的是刘季在建立汉朝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点:
1. "一县之才打天下":这表明刘季在县令任上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虽然只是一个小县的县令,但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吸引了众多人才和部下,最终能够统一天下。
2. "治天下则要各个地方支持":这句话强调了在建立新朝代后,刘季认识到巩固政权需要得到各个地方的支持。汉朝初期,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尊重地方风俗,任用地方豪强,以此来稳固统治。
这段话体现了刘季的治国智慧,即既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领导才能来打下天下,也要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地方支持来治理天下。这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相关内容:
《资治通鉴》: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应诸侯。
一、地方主义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沛令与沛子弟的矛盾和这个整体的分裂——最终使得沛令被杀。
毛主席:任何事物、任何过程,外力是有影响的,且是严重的影响,然必通过内的情况才起作用。决定的东西属于内力。
内力的部分,
1、沛是楚魏之地,本为楚魏之民。
2、沛令是秦吏,为外地人。
这就是强大的地方主义发挥作用的地方。
毛主席: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
这种地方主义,导致了排外主义、对外地人的不信任——最终结果就是作为外地人的沛令被杀,而城墙外面的本地人的刘邦,被立为沛公。
这是起点。
但中间过程,却要摆脱地方主义,当能使用全国的人才时,刘邦也就成事了——能用全国的人才,也就相当于全国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入股这个政权——所以,这个政权得到了各个地方的支持,于是这个政权就能生存。
朱元璋深明此理——一个人成事,靠的是各个地方的人的支持——所以,才会有科举南北榜案的处理——本质是地方之争,而不是才学之争。
打天下,历代证明了一县之才已经足够,但治天下——则要各地方自愿和支持。——科举,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地方利益的分配和平衡的一种办法。
二、萧曹的支持
萧曹——是稳重之人,他们的支持,使沛的子弟具有了自愿性——像萧曹这种稳重的人,都造了反,其他人会更加相信这是一个机会。
而刘邦的这支人马,则是提供了强迫的能力——在这种强迫和自愿的正反面兼具下,结果就有了二三千人的人马。
如果没有萧曹的支持,那么刘邦想要得到二三千人马,还是有很大困难的。而在最后封赏的时候,也是萧曹的封赏最大,功居第一。
西汉末的刘秀起义,同理,
1、刘秀的加入——因使众人自愿。
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
刘秀是谨厚者——他都造反了,说明成事机会大,所以,众人稍自安。
2、而刘季哥哥刘縯手头的力量——则提供了强迫。
刘縯好侠养士——就有了一支基本的人马。
自愿和强迫的正反面兼具,于是刘秀兄弟,得以起家。而当刘秀有了强迫他人的能力之后,刘秀就得了天下。
而刘縯却渡过不了自己的鸿门宴,而被人宰杀。
小结,
1、打天下,一县之才足够。治天下,则需要各个地方的人支持——也即必须有各个地方的人入股。
2、在有强迫的一面的时候,就要补充自愿。而在有让人自愿的一面的时候,要补充强迫。只有这样,事情才会变成现实。
3、地方主义,是极大的影响。
4、内因是一个整体的决定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