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望尽,无限风光——致敬“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兴坤

山巅望尽,无限风光——致敬“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兴坤"/

标题:山的那边有无限可能——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兴坤
正文: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军人,他名叫李兴坤,被誉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行动诠释了“山的那边有无限可能”的信念。
李兴坤,一个普通的士兵,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军人,保卫祖国。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里,李兴坤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崇高的信仰。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的重大责任。因此,他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李兴坤所在的部队遭遇了强敌的袭击。面对生死考验,他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勇敢地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在战斗中,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成功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山的那边有无限可能”,这句话成为了李兴坤的座右铭。他坚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李兴坤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日常生活中也积极投身于各项公益活动。他关爱弱势群体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视频作者:韩启扬、孙鲁明、韩毅、吴哲明、归王彬、陈地杰、刘兴国

新华社贵阳7月9日电 题:“山的那边有无限可能”——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兴坤

新华社记者孙鲁明

“大山的那边,是怎样的世界?”

小时候,李兴坤无数次望向远方的大山,发出疑问。

直到21岁那年,穿上军装,李兴坤人生第一次真正地走出了莽莽群山。

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李兴坤进行攀登训练(2024年7月8日摄)。新华社发(归王彬 摄)

儿时的思索和追问,在猎猎军旗下找到了最炽热的答案——“山的那边有无限可能,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绿色军营中,他需要攀登的第一座“大山”就是新兵连训练。那时,李兴坤身材瘦小。新兵连第一次摸底考核,他的成绩几乎垫底。

“我给自己制定加强版训练计划,与跑道较劲,和器材死磕。烈日下,咬着牙一次次冲击障碍跑终点;战术场上,即使磨破膝盖也坚持匍匐向前;训练大纲和学习资料翻来覆去地啃……”新兵连“登山”之旅的艰难,至今刻在李兴坤心里。

下连时,李兴坤从300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挑选到特勤中队。

仅仅技能过硬,还不足以定义一名“好兵”的全部内涵。很多时刻,真正考验一名士兵的,是内心那份使命担当和对胜利的渴望。

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李兴坤(右二)和队员们谈心(2024年4月28日摄)。新华社发(陈地杰 摄)

那年,国外发生严重的公交车劫持人质事件。万里之外的这件事,却让李兴坤彻夜难眠——“作为狙击手,如果我在现场该怎么办?”

随后,他开始寻找答案。那些日子,他找来各种类型的车玻璃。不同材质玻璃光折射造成远距离射击偏差的问题,在当时并没有相关数据和经验可以借鉴。

射击距离、入射角度、玻璃透光率、玻璃厚度……李兴坤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罗列出来,反复计算公差,排除误差。

数千次试射后,他摸索出了“精度破窗”狙击方法——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能做到误差不超过5毫米。

长年的军旅岁月,悄然在李兴坤身上留下烙印。出门在外,他会不自觉地算算今天的风速;坐公交车,总喜欢坐在视野开阔的最后一排。这是他在多年特战训练中养成的随时观察、迅速判断的战斗素养。

作为武警特战队员,“特”,还体现在哪里?有些时刻,体现在他们洞悉危险后依旧向前的勇气,面对生死考验时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

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李兴坤带队抵近侦察(2024年4月28日摄)。新华社发(陈地杰 摄)

那年,驻地山区输油管道发生泄漏,汽油四处流淌。李兴坤跟随部队赶赴现场。

附近居民都被疏散,两公里范围外还设置了三道警戒线。情况十分危急,挥发的汽油直刺眼鼻,让人呼吸不畅。只有深入核心区域查明现场情况回传画面,才能确定有效的救援方案。

谁去?

李兴坤站了出来:“我去,我的兵龄最长,经验也更丰富一些。”在战友的注视下,他扛起侦察装备出发了,向着泄漏核心区。

“曾经后怕过,但我从没后悔过。”李兴坤说,选择成为军人,就选择了使命、责任和担当。

这些年,李兴坤用行动写下了注脚。他迎着风、追着光,翻越了人生中一座又一座“大山”,先后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爱拼才会赢。”这是李兴坤的微信个性签名。这些年,当兵、带兵,他都是这样做的。

战士何加他是来自四川阿坝州黑水县的藏族小伙。入伍之初,他的普通话还说不利索。

休息时间,班长李兴坤常常陪着何加他念报纸,纠发音;夜深人静时,为他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班长用肯定的眼神,苛刻的标尺,一次次告诉我,努力就能实现梦想。”何加他说。

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李兴坤(右)在体能训练课上进行指导(2025年6月19日摄)。新华社发(韩启扬 摄)

在李兴坤鼓励下,何加他成为了侦察中队一名无人机操作手。

参加武警部队比武获胜归来后,何加他荣立二等功。如今,他成长为总队响当当的无人机教员,培养无人机教学骨干150余人。

在李兴坤身上,看不到惊天动地的举动,听不到气壮山河的誓言,只能感受到他平凡而纯朴的爱,在静悄悄地流淌……

李兴坤把一家人的合影贴在衣柜内侧,设置为手机壁纸。分别的日子,他总是惦念,家里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那年,李兴坤带着家人到北京旅游。这个很少网购、甚至从没点过外卖的人,一手操办了十几口人的衣食住行。第一次坐飞机的父母很兴奋,70多岁的老两口看外面世界的一切都新鲜不已。回程时,为了能体验飞行时间更长一些,他特地给父母买了在山西运城转机的航班。

妻子任萍萍将家里客厅的一整面墙单独设计,悬挂着李兴坤多年获得的荣誉奖章和孩子们的学习奖状。墙的一旁,挂着大儿子李诗杰写的字:忠信为事,廉耻立人。这是他们家的家风。

青春如焰。戎装二十五载,李兴坤用奋斗践行军人最美的姿态,对肩上的使命作出最深沉的告白。

发布于 2025-07-09 23:13
收藏
1
上一篇:杜店街道南海小学四年级一班李若熙,习作·游樱花山 下一篇:杜店街道南海小学四年级一班李若熙,习作·樱花山春日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