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警惕这些常见疾病防范指南

洪涝灾害后,警惕这些常见疾病防范指南"/

洪涝灾害后,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增加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防范的疾病:
1. "肠道传染病": - "霍乱":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 - "细菌性痢疾":由细菌感染引起,通过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 "病毒性肝炎":特别是甲型和戊型肝炎,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
2. "皮肤病": - "皮肤感染":由于洪水后皮肤暴露在受污染的水中,容易发生。 - "钩虫病":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传播。
3. "寄生虫病": - "血吸虫病":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域传播。
4. "呼吸道传染病": - "流感":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容易传播。
5. "虫媒传染病": - "疟疾":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 "登革热":同样通过蚊子传播。
防范措施包括:
- "饮用水安全":确保饮用水经过适当的净化和消毒。 - "食物安全":避免食用可能受污染的食物,确保食物煮熟。 - "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 "环境清洁":清理灾后环境,减少蚊虫滋生。 - "疫苗接种":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接种必要的疫苗。
在灾后恢复期间,应密切关注当地

相关内容:

来源:【湖南日报】

视频加载中...

湖南日报6月23日讯(文字/视频 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许存敏 赵善露 张斯钰)连日来,受持续降雨影响,我省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环境破坏、水源污染、人群聚集等因素,容易引发各类健康问题。今天,湖南省疾控中心提醒受灾地区居民,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重点防范以下疾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洪涝灾害后最常见的疾病,如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预防肠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是防止“病从口入”,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不用污水洗漱;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熟食要有防蝇设备。

预防皮肤病

洪涝灾害发生后,尤其是内涝积水长期不退的地区,皮炎发病可能增加,主要是因人体四肢被昆虫叮咬、长时间被污水浸渍等多种原因引起。

减少皮炎应尽量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下水劳动时,应每隔1—2小时出水休息一次,并立即认真清洗体表皮肤;若有伤口应立即脱离接触污水的工作,抓紧处理伤口。

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

洪涝灾害发生后需要重点预防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要注意改善环境卫生,清除蚊蝇孳生地;做好防蚊措施,在居所内安装防蚊虫设施,野外活动人员应穿长袖衣裤,裸露部位喷涂驱避剂等;注意防鼠,防止鼠类进入室内,清扫鼠类尿、粪污染时要适当防护;下水作业时戴手套、穿雨鞋,避免直接接触污水。

预防呼吸道疾病

灾后集中安置点如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可能引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聚集。因此,在合理安置群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的同时,还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通风、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等。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儿童、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较低,需重点关注。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布于 2025-07-09 22:45
收藏
1
上一篇:汛期暑期双重警报,注意这件事!紧急提醒! 下一篇:暴雨洪水过后,这些安全细节不容忽视 | 科学防御科普指南↓